“眯眯眼”舆论四起,文化不自信?企业有点冤?

据观察者网报道,前几日,台湾媒体人唐湘龙对“眯眯眼事件”做出评论,其在节目中声称:“我的想法是倒过来的,我们为什么这么没有自信?”“很多的广告动不动就被扣上一个‘辱华’的帽子,我觉得对那些企业来讲它很痛苦…….”

其实“眯眯眼事件”热度已经逐渐下降,但相信仍有一部分人像这位媒体人一样,认为大众对于“眯眯眼”的抵制是文化不自信,企业多少有点冤。

可事实上,2018年就有“杜嘉班纳拍摄辱华广告”在前,或许是2018年杜嘉班纳广告中模特的行为引起的关注度大于妆容,未能引起企业的重视,到了2021年,仍有法国迪奥拍摄“眯眯眼”宣传照,电影《雄狮少年》主角团人物造型被指“眯眯眼”,三只松鼠广告模特“眯眯眼”惹争议,奔驰新广告现模特“眯眯眼”……

人们抵制“眯眯眼”就是文化不自信吗?文艺创作者、企业从“眯眯眼事件”中又能获得哪些经验?

“眯眯眼”为何令人反感?

在文章展开分析之前,首先要明确地是,国人讨厌的不是小眼睛,也不是小眼睛的人不美,更不要说什么“小眼睛不是中国人”,简直是是无稽之谈。孙红雷、黄渤、周冬雨、李荣浩等明星能在国内火热,正是说明国人审美多元,小眼睛也很美。

在我国的传统文字描述中,“眯眯眼”似乎也并不是眼睛不好看的描述。“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xxx眯着眼,眼中射出一道精光”等国人对“眯眼”的常见文字描述也并没有让人感觉到冒犯。

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动漫作品中也经常将眯眼角色设定为能力很强让观众产生反差感,我国的《狐妖小红娘》涂山容容、《一人之下》诸葛青也同样是此类眯眼角色。

而至于为什么很多国人讨厌“眯眯眼”,与西方国家的种族歧视脱不开关系。

出于历史原因,眯眯眼是西方国家塑造华人刻板印象的工具,“满大人”“傅满洲”等眯眯眼、两撇胡子的阴险角色常见于美国文学作品中对华人的塑造。而用眯眯眼塑造华人形象的原因,一种说法是远渡欧美国家的华人劳工长期呆在船舱内不见太阳,见光后会睁不开眯着眼,清朝时期华人又留辫子,被拖着走时就看起来是“眯眯眼”“斜眼”。

随着时间发展,“眯眯眼”逐渐成为欧美国家对华人、亚洲人的刻板印象,两手上拉眼角做出眯眯眼的动作成为对亚洲人,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地区的歧视。

在今年世界女排联赛期间,塞尔维亚队员杜尔德维奇就对泰国女排做出了歧视亚洲的“眯眯眼”行为,在2017年世界女排大奖赛的时候塞尔维亚女排全体队员也曾经做出过这种行为。

国外种族主义衍生出的此类种族歧视象征很多。11月27日在休斯敦举办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赛场,当中国的梁靖崑和英国的皮切福德战至决胜局时,看台上想起了“Yellow banana Yellow!”的啦啦歌声,嘲讽黄种人,后国际乒联回应杜绝一切种族主义,避免再次发生此类事件。

“眯眯眼”就像Yellow banana、黑人棉花、尼哥等成为种族歧视的象征,这是令国人讨厌的根本原因。

文艺作品与营销是否要脱离大众审美?

“眯眯眼”让国人讨厌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似乎“眯眯眼”成为了一种高级审美,经广告、文艺作品等强加于国人。

从今年6月份因清华美院服装走秀选择模特多为“眯眯眼”,以及今年11月份的摄影师陈漫与迪奥拍摄的宣传作品,可以看出似乎国内部分文艺工作者确实觉得眯眯眼代表高级美。

客观原因,由于西方国家过去两百年的超前,在文化、设计等方面国内确实受一定程度的影响。相信部分国内设计者并不是真的歧视自己人。不过,因为与西方种族歧视、刻板印象的重合,清华美院、摄影师陈漫均受到国内舆论谴责。

一切商业行为均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广告就是广而告之,是为了获客,而电影一类的文艺作品在商业行为中扮演的是产品的角色,直接面向消费者。所以,无论是广告还是商业电影,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来消费。

看前段时间引起争议的几起事件,电影《雄狮少年》是因为四位主角宽眼距、吊眼睛的动画形象,而三只松鼠、奔驰均是因为广告,且是品牌展示类广告。主角的动画形象是为了给动画作品设立一个美好形象,品牌展示类广告也是为了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以获取更多消费者,却因“眯眯眼”毁于一旦。

想要在一个市场中获客,自然就要获得这个市场的大多数人认可。

东方审美标准与西方审美标准是不同的。西方国家品牌、文艺作品想要在西方市场中立足,自然会选择迎合西方消费者的审美,旧时的文化作品与消费品用刻板印象甚至是种族歧视,来满足部分西方消费者的优越感,现在的一些文艺作品与消费品依旧奉行此道。

在西方国家构建的文化环境下,或许很多人早已接受西方国家的审美标准。例如漫威电影《尚气》选角,在国人看来,小眼睛没有精气神的男主以及女角色的选角都不太符合国内审美,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也只是随意拼接,饱含美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但在部分美国亚裔看来,男角色、女角色都挺好看的,且电影中有关美籍亚裔对新文化的融入还能引起亚裔群体的共鸣。

而想要在国内市场获客,广告与文艺作品自然要符合国内的大众审美。这一审美不是说只有外表上的,还有内核上的。

例如爱奇艺第一季《乐队的夏天》,节目组花了很多精力去了解乐队、摇滚乐这些小众文化,着重展现乐队们在小众音乐上的坚持,以及乐队背后的故事,用音乐展现乐队的独特魅力,将小众文化进行大众化表达,让即使内容小众的综艺也能获得大众认可。

上海消保委27日发文认为,消费圈的审美也要与时俱进。社会在发展,消费在迭代,商家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契合消费者新的审美需求,和消费者建立文化与情感的共鸣。

如今随着国家的崛起,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空前高涨,95后、00后这批伴随中国崛起而成长的Z世代更是对国产品牌空前认同,带动新国潮消费涌现。在审美方面,同样随着国家经济的崛起,国人正在逐渐拒绝西方定义的“东方美”。

国人文化自信背后蕴含的机会与威胁

视频博主歪果仁研究协会在今年探访乡村系列视频中,前往云南大理喜洲白族乡村采访了在此地定居14年的美国人林登,林登在视频中提到:“在这里发生的一切经济上或者概念上都很棒,但与此同时,我担心我们中的太多人都在庆祝过去35年的辉煌,而没有想起在那之前的4965年,我也觉得,中国应该在发展软实力时感到骄傲,从这些已经存在的传统中,而不只是过去三十年的硬实力。”

一个在国内定居的美国人尚且被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吸引,看见我们民族中的文化软实力。在过去的一段时间,确实有很多国人因高铁、基建、便捷支付等硬实力而骄傲,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国人自豪于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特别是在当下的国际大环境下,从年初的《觉醒年代》到年尾的拒绝“眯眯眼”审美,再加上中间河南卫视文化节目的频频出圈,国人的文化自信热潮逐渐成为主流。

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任何一个企业产生的影响,可以从环境机会、环境威胁、中性因素三方面来分析,对于机会和威胁,企业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应措施,才能在环境变化中生存下来。

在环境机会方面,企业应正视国人的文化自信,顺从大众的审美走势。

就以妆容为例,我国传统审美趋向于肤如凝脂、明眸皓齿、面若桃花、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嘴等,化妆也有多年的历史,国产品牌化妆品可以向传统彩妆探索,从历史中寻找适合国人的化妆品。

当然,代表中国的妆容也不一定是传统的。随着国内发展,中国女性的妆容已经独成一种风格,在国外就有很多女性模仿中国普通女生的妆容。不同于日本的可爱,韩国的元气,中国女生的妆容会给人一种独立女性的感觉,不谄媚,甚至带点攻击性,很有气质。这同样是国内化妆品品牌在国内甚至是出海的机会。

不过,同样是紧靠新国潮的三只松鼠,同样是宣传中国传统醒狮文化的《雄狮少年》,为何却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前文已经提到,一部分原因是正遇到相关国人对“眯眯眼”的抵触情绪。迪奥陈漫事件让大家看到了国外品牌对中国的不尊重,在这个节点还将“眯眯眼”推到人们跟前,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抵制。

而且,《雄狮少年》在被质疑的同时,配合上制片人张苗接受采访时说《雄狮少年》获得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提名的截图,很多人就怀疑导演故意让角色这么丑来迎合西方国家。官方在回应时,更是越描越黑。导演孙海鹏直言是在广东本地采风,让观众照照镜子,想想身边的朋友,是不是长阿猫、阿狗的样子。不仅得罪了广州本地人,还得罪了观众。

对比饺子导演对于“哪吒丑是为了打破偏见”的回应,《雄狮少年》可谓是低了不止一个等级。

观众对于《雄狮少年》的吐槽也开始不仅限于“眯眯眼”,“打工地距家乡20公里却4年没回家”、“舞狮队竟然会踩狮头”、“舞狮冠军竟然还要去工地打工”、“抽空练习几个月竟然比不上从小训练的”……人们开始质疑《雄狮少年》的故事内核,质疑《雄狮少年》对于广东民情的不查,仅仅将采风停留在表面。

《雄狮少年》的镜头语言,3D动画制作水准,称得上是国内一流。题材选择醒狮文化、现实题材,也可以说是国内动画电影的勇敢尝试。可因为种种操作,文化自信热潮本来是属于《雄狮少年》的环境机会,也就转变为《雄狮少年》的环境威胁。

总的来说,当下的文化自信热潮对于国内公司是不错的环境机会,但也要合适的方式才能把握住,注意提前对营销、文艺作品中可能产生威胁的地方进行规避。

前段时间,米哈游《原神》推出的带有京剧元素的云堇角色传承传统戏剧文化,并为其制作戏曲唱段《神女劈观》,请来京剧演员杨扬老师演唱,在全球范围内皆收获不错的评价。觉得“眯眯眼事件”是国人文化不自信,忽视过去4965年的文化软实力,才是真正的不自信吧。

-END-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