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形”与“跨学科思维”学习

dang dang dang 敲黑板,搬凳子,这是智远的第十篇关于职场的笔记。如何才能有效的学习,似乎是每一个人应该掌握的一门学习技术,在中学以及大学的时间,我们认为学习可能就是“死记硬背”“融会贯通”。在步入职场的时间,大多数人认为学习就是掌握更多的知识储备,或者是“套路”“方法论”

信息过剩的时代,“职场焦虑”是每一个中年人似乎都会遇到的问题,“焦虑”无非几个方面,智远归纳,第一方面,“知识点不够”,掌握的学科不够,从而对于知识的渴望生怕自己被社会的发展所淘汰。

第二个方面,年龄焦虑,归根结底,自己的大脑CPU到达一定的年龄,系统没有经过再次的认知升级,其结果也是很相似,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出现,与其焦虑,不如行动,与其行动,不如找到思维模型的“捷径”,那么智远今天想在这里拆分两个思维模型,也是智远在成长中所用到的,希望在这里能够和你分享:

“分形

跨学科思维”


 1 

我来先在这里分享第一个模型“分形”


什么是分形,那些物理和几何方面的知识智远就不拆解,给出的定义是这样:部分以某种形式与整体相似的形状叫分形。智远仅代表自己理解和总结的观点来表述下自己理解的“分形”

小米的生态链智远认为就是一个分形,它以手机为载体,用户作为核心,围绕小米用户作为主航道,去拓展离用户场景相关的一切商品,比如在初期的“小米充电宝”“小米商城”,到万物互联的“小爱同学”“小米空气净化器”。

今日头条也是一个典型的“分形增长”,它的主航线就是“头条”,抖音短视频,火山小视频,起初都是内部试水的形式在做,等用户量到达一定的量级,开始进行推出市场,进行拆分子项目。

那么在抖音里面,我们看到“懂车帝”这些大号,它们在初期只是一个“抖音号”,在抖音平台持续输出内容,等到这个IP大号积累一定“用户量”,开始做APP,正式的开始分发成为子品牌,这也可以理解为“分形”。

我再来讲一个巨头“美团”企业的增长中发现的分形案例,智远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表述“分形”,美团的方法论就是分形创新引擎,包括四个关键词。

第一:

管理,在美团刚经过千团大战之后,

它的整个团队聚焦方向就是团购

团购是它的第一曲线增长,背后其实是在“夯实自己的主航道”

第二:

组织,他用分形创新的方式

找到了自己的业务闭环,

找到独立的业务,内部孵化作为新的创新方向。

第三:

战略,从所有的子分形创新里,

找到一个十倍速进步增长的(子品牌)单一要素,

然后把所有的资源ALL-IN在单一的要素上去

围绕它的主航道组成新的增长引擎

第四:

竞争,如果内部的分形模式跑通验证成功,

拆分子项目,到真实的市场里面去竞争

然后在加以创新,第一个新的第二曲线就出来了

在大组织里,“每一个小组织”都是阿米巴

成形后就独立成一个子品牌,即,美团的“无边界”。

分形

如何运用到个人成长

通过上面的这些案例,我们个人来思考,如何以“分形”的模式,来让自己快速的学习和成长呢?智远经过2年的测试发现了一些规律,来进行分享:

比如,我作为一个销售总监
“销售技能”肯定就是我最需要夯实的“第一曲线”,在销售领域,产品知识好,服务意识强是基础技能,如何在压力山大的销售岗坚持下去并做出业绩,产品知识的更好还是服务意识的更强都只是第一曲线的上升。无法跨越到销售领域的“第二曲线”。
如何将自己夯实的主业务,通过其他的形式展示出来,就是“分形”。比如我在销售领域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我把这些“专业知识”输出出来到各大平台,各大平台不管是带来的“流量”,还是对我个人的背书增长,这就是我分形的“第二曲线”。
但是对于销售总监来讲,除了会销售,还要懂客户,撰写PPT,会市场部的其他技能,甚至还需要会修图等,别人不会的你能学会,就可以错位竞争,别人会的你综合各种技能要素,更好的就可以去做可谓的“组合创新”,或者“运营创新”。


 2 

再来分享第二个成长模型“跨学科思维”
关于跨学科思维的定义,我觉得在一个大的知识体系中你做的某一个方面的模块的时候,可以把其他领域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去,这里面不仅仅是你做的一个方面,也体现了其他方面,这些东西是融会贯通的,思考的时候不要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圈子,而是跳出“点”去看“面”,综合起来去解决问题,这就叫跨学科思维。
智远通常用通俗理解的方式去解释就是“融会贯通”。何以理解这个跨学科思维的融会贯通,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
比如,你是学播音专业的,
结果你毕业之后,并没有找到播音专业对应的工作,
便找了份“讲师”的工作,
你发现,做了讲师之后,自身所学的专业,
在这个职业上,
比如,如何发声,怎么讲课更有吸引力等,
在小模型(单一学科)里
这些底层逻辑的部分是可以相通直接运用的。


第二个例子:

假设我是做“品牌的”

我会把媒介分为“原发媒介”“扩散媒介”“引用媒介”

而每一个不同板块的媒介,我都会给予清晰定义

假设我要做一个品牌传播,

在内容做好的同时,我要如何引爆,

就是需要各模块连接的过程,即融会贯通了

而对于“公关”,我可能就顺带定义了。

跨学科的核心,是找到各个模块(学科)的关键算法,比如,心理学,佛学,等等。所有的思维模型无非就是,信息输入大脑—处理—整理—输出—形成体系。

个人如何运用“跨学科思维的成长”:

智远总结大致流程是,找到自己目前处于的状态,所做的岗位内容,自己的职业目标,阶段需要达成的目标。围绕目标,自己首先需要建立哪些知识方法论的框架,每一个模块的知识方法论框架可以理解为一个学科,那么自己阶段的目标达成,都需要哪些小的学科组成。

在工作当中,跨学科的思维你也可以理解为,是为各种专业领域的问题解决提供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式,打破既有方法,广泛的借鉴,回归本质找到规则和趋势之下的原理,找到另辟蹊径的有效解决方案。

共同学习


“职场成长并不难,打破认知是关键”。方法论是一个不断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个人学习方法论首先是模仿,就好比你做用户活动运营是一样的,策划第一场活动,那么首先你要做的就是“模仿学习”。把师傅的策划“套路学会”,然后加以创新,就成了自己的“方法论体系”。
待自己的“方法论体系”过多的时候,就可以建立“较大的学科模块”。你也可以这样理解,比如市场模块一个学科,运营模块一个学科,供应链一个学科,当学科足够多的时候,发现自己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自然有了“跨学科融会贯通的思维”,就好比我上面所分享到的,佛学,心理学,其实大多数是相通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