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互联网大厂都偏爱小胜即庆?

上一篇我们详细介绍了福格行为模型的三个要素:动机、动力和提示。通过这个模型,我们更具体拆解了行为如何发生的原理,从而更有效找到可以执行的抓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朝着更加可以落地的方向再往前一步。看看如何针对行为设计的对象,该如何设计。在没有学习福格行为模型的时候,还记得你是如何设计你的日程规划的嘛?“每周要有不少于三天的时间读书1个小时?” ,“每个周末要去附近的公园跑步?” 或者,“每周要有质量的陪伴宝宝?”

实际上,这还远远不够。如果你希望真的促成有效的行为发生,按照行为拆解,我们要找到背后的动机、能力和提示。这里,福格教授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行为奥秘的钥匙(方法论):ABC微习惯配方。

ABC三步骤

1.锚点时刻,Anchor

提醒你去执行新的微行为的关键时点。例如,某个日常习惯(刷牙)或某件必然发生的事情(电话铃声响起)。

2.新的微行为,Behavior

锚点出现后立刻去执行的微行为。这是新习惯的简化版,比如用牙线清洁一颗牙齿或做两个俯卧撑。

3.即时庆祝, Celebration

完成新的微行为后要立刻庆祝。任何能带来积极情绪的事情都可以,比如说出“我很棒”之类的话。

ABC微习惯配方,就像找着食谱做菜一样,为我们提供一套方法论:“在我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会做怎样的事情,做完之后,为了让我加深这个微习惯,更加积极的肯定自己,我要如何做小胜即庆”

举个例子,就拿我写公众号这件事情,如果我希望“每周都保证至少更新一篇文章”,我估计大概率是比较难完成的,因为有时候我会偷懒,或者忘记做这件事,甚至因为无法完成我内心还会有一些小自责。但是,如果把这个行为设计的更加具体,我会写:“每天早上早起刷完牙后,我要回到座位上,打开电脑的word文档,至少写10个字。然后,为了激励自己很好完成这个事情,我会给自己点一杯咖啡作为奖励”。这样一来,整个行为流程(SOP)就拆解的十分具体,简单可执行,大概率这件事情的可控程度就非常高了。就算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我也随时可以调整这几个关键要素:换锚点?换提示?换庆祝方式?总之,通过不断迭代,来更新我的微习惯配方。

下面再具体讲一下ABC各自的原理,以及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的

A 锚点时刻

锚点时刻对应的就是福格行为模型的“提示”。根据我们那些习以为常的日常行为里面,安插个提示或闹钟,从而引导希望改变的微行为。

在广告行业,我们看到很多品牌广告都在应用这点。比如洗脑广告脑白金,“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会让你想到在过节送礼的时候,要选什么产品。还有,“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怕上火,喝王老吉”,都是利用提示,当有特定的行为或场景发生的时候,让你联想到他们的产品。

对于个人也是如此。我们希望让一个行为发生之前,也要规划一下,设置一个锚点,才会让这件事情更加容易不要忘记。因为,大脑有个基本的原理:“能不用脑,就不用脑”。每次,我们调用理性大脑进行运算的时候,其实会消耗大量的认知能力。所以,我们的大脑总是希望偷懒来尽可能的节约能力,以保证自己可以最大化的生存下去。为了使用大脑的这套算法,我们最好也是选择一个生活中的“锚点时刻”,让事情更容易发生。当锚点发生的时候,不需要再去调用大脑去计算,而是直接调用了我们这个锚点下应该要做的行为,从而提升了整个事情可执行的概率。

B 行为

还记得《福格行为模型》这本书的英文标题么:Tiny Habits 。福格教授一直在强调微行为的概念。这里不是让我们一下子去完成整件事情,而是要把一件事情拆成足够微小的小习惯。比如,与其今天我要写一篇公众号文章,不如替换成:今天我要打开word文档,写10个字即可。

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一次完成一件完整的事情不好吗?还记得我们上一张提到的行为线图吗?

行为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动机”和“能力”的相互影响。当动机很强的时候,能力即使弱一些也没有关系。当动机弱的时候,这件事情就必须是足够的简单,才能让行为发生。可问题来了,我们做一件事情的动机,足够的可靠吗?想想年初你立下flag时候的信誓旦旦,今天还有这么强的动机吗?另外,动机也容易受到外在环节,和他人的影响。本来周末我计划好好读完一本书,可是朋友邀请你要出去玩,你说可以带着书晚上回来在酒店看,可实际上回来以后累的要死,你只想躺在床上刷刷抖音。

我们发现,人的动机就像“光的波粒二象性”一样,总是在发生变化。那么,如果你希望你的行为如果能发生持续改变,我们就要想办法降低行为的难度。把它降低到足够的简单,即使我们的动机非常的渺小,也有可能让它能够轻松完成的程度。唯有这样,才足以保证你养成新习惯。

有个公司的同事希望能养成够锻炼身体的习惯,因为公司里面是有健身房的。我就建议,可以先设置一个微习惯,“每天午饭后,去一下健身房”。只要去一下就好,如果心情好,就在跑步机上走一下。不锻炼也没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对去健身房锻炼没有那么的抗拒了。

在产品设计上,这个原理也经常被应用,尤其是各个电商平台。还记得你第一次注册“网易考拉”,或者其他电商平台的时候的事情吗?一般,电商APP会给新人开设一个新用户专区,除了各种优惠券的利诱以外,还会把一些低客单价,高频使用场景的SKU做成一个合集的页面展示给新客。实际就是在降低你的决策消费门槛,先让你体验整个电商购物的链路和好处,当养成习惯后,再给你推荐更多的商品。

C 小胜即庆

行为设计的本质其实是情绪设计。当我们根据提示,完成了某个微习惯后,就要立刻进行庆祝,让自己感受到积极情绪的力量和自我的肯定。

一开始,我对这点也不是太理解。是不是这样做有点傻,在欺骗自己?难道我打开word文档,写十个字,就去做下庆祝 ? 直到后来,我看了一些心理学的书籍以后,才真正理解了这个关键事件背后的含义。就像上一节,我们介绍的,我们的大脑非常像《头脑特工队》里面描述的场景,里面住着几个小人儿。作为“理性部分”的你,虽然可以接受“延迟满足”,但是对待感性部分的你的时候,要像照顾幼儿园的宝宝一样,照顾住在感性大脑里面的每个人的喜怒哀乐,尤其是要让大脑体验到获得“即时满足”的乐趣。我们的目的不是去控制他们,而是要顺应这个天性,才能更好的让行为去改变。

懂了这点以后,如何在生活中去应用就变得简单了。比如,在跑步机锻炼的时候,我喜欢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跑步。通过音乐来奖励自己当下跑步的行为。有段时间,我的宝宝总是不能按时进行吃饭,我就设计了一个奖励任务,每次在12点半完成吃饭动作,就可以获得一个小红花,集齐10枚小红花就可以获得一个“火柴人”的玩具小汽车。

如果你平时有听得到的话,如果留意,发现得到后来新增了“勋章系统”,当你第一次听某个听书产品,或者在行为上发生一些新的改变的时候,得到就会有个弹屏,提醒你获得某个得到的专属奖章。虽然这个奖章没有办法兑换什么商品,也不能帮你找到更好的工作,但是在情绪上表达了对你的认同和精神的鼓励。

总结一下,微习惯配方给了我们一套可以落地的方法论。通过锚点,给了我们一个无需大脑思考就有的提示,微行为让我们的行动门槛讲到最低,最后通过庆祝让我们的感性大脑更加听话。最后,综合使用这三个步骤,让我们的行动更容易发生,更能养成持久的好习惯。

最后,给大家一个思考题,可以围绕你最近希望改变的行为,写下你的微习惯配方吧。如果你仍然觉得有难度,还可以参考书中的附录,福格教授已经把前人总结的微习惯配方都列在这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