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人裂变至10万人还挣到钱,多保机器人演示垂直赛道从0到1打法

垂直赛道的机会正在浮现,见实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放过去。如最近,见实看到一个很典型的从0到1的垂直创业项目:“多保机器人”,这款帮助保险业务员提高订单的小程序,8月8日上线至今,从10个KOL保险老师一直裂变到今天的10万人!


相比百万级、千万级的裂变,这个数据乍看不够“走肾”,但多保机器人面对的保险业务员跟保险公司其实是一种代理关系,所以10万个用户更像是10万个B端用户。对他们而言,如果用它赚不到钱,根本没有人会因为好玩留下来。且深度对话发生在一周前,那时这款产品背后的用户才5万人,仅一周就增长至10万,在垂直领域的增长也非常可期。


多保机器人到底做对了什么?在和见实的深度对话中,出身于腾讯的创始人詹昌龙从0聊起,给我们讲述了一个idea如何一步步落地成一个项目,这中间怎样去调研市场,怎样明确需求,怎样确定产品形态,怎样启动和运营,全部娓娓道来。


这个触摸用户需求并且落实成产品的路径非常清晰、非常值得借鉴参考,从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场景”。把用户的使用场景直接转化成产品开发的逻辑,这样的方式可能比“猜想”、“脑暴”、“洞察”更有效。



保险是一个重决策、非标准的行业,销售过程中保险业务员需要跟用户反复沟通。线下固然重要,但前期微信的线上沟通铺垫更重要,目前恰恰缺少垂直化的工具去帮助他们。

 

现在互联网保险很火爆,像腾讯的微保、阿里的相互保。这种标准化的小单保险,一个月可能投几十块钱,但几十万、上百万的保险费还是要靠传统的业务员出单。这部分中坚力量差不多有一千万人,中国每年几万个亿的保险市场就是他们做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保险业务员跟保险公司其实是一种代理关系,不是员工雇主关系。保险公司更多是以业务为导向,在工具赋能这块动力不足。而且很多保险公司的APP是基于自己公司产品功能导向,像平安保险的业务员就有十几个不同的APP,使用过程很麻烦。

 

但购买保险的用户在逐渐年轻化,用户人群变化后对保险的要求会更高,你需要更专业,因为信息越来越透明。所以我们在微信里让你更便捷、更高效地谈客户,让客户感知你的专业度,这是多保机器人要做的事情。

 

从需求到产品形态确定,我们是用调研做支撑。我们调研的方法论来自腾讯,以前在腾讯做产品时都要做市场调研。

 

首先是行业调研,保险公司有哪些类型,现在保险公司有经纪公司、代理公司,他们都不一样。然后基于此要找什么类型的用户,用户也要分层级按照团队找,所有的KOL我们也要去调研,让朋友介绍一个一个去谈,那时候调研了差不多有三四十个老师。

 

很多人会让对方根据问卷评判产品的功能,但我们的重点是聊你平时跟客户怎么沟通,你跟团队沟通的过程是什么样,全部在聊他的工作。如果要验证一些东西,也不是把这个问题抛出来给他,而是在了解他整个实操的过程中,自己去验证。

调研的核心模块是划分用户使用场景,我们验证这些场景本身,然后自己总结归纳,把场景划分出来。这时候你要给产品做定位,有了定位才能开发功能、规划产品界面、找核心节点,我觉得这个很关键。

 

回到产品本身,多保机器人就是场景化逻辑。

 

买保险的第一个场景是什么?大部分人是拉群。你想买保险,别人把你介绍给我,怎么才能快速让你感知我的专业度呢?所以我们有一张非常专业的保险名片,展现他的认证号、个人介绍、得过什么奖项、对保险的理解、推荐的文章等等。让你第一时间感知到我的专业度,而且不同的人名片也会不一样,这是第一个场景。

 

互加微信后,我也不可能马上推销保险,这是第二个场景。这个过程会有一段时间的宣传引导,让你默默感知保险的重要性,所以你会发现卖保险的老师,每天都会发朋友圈,但他不知道谁在关注,也不知道转发的文章质量到底有没有效果。

 

在这个节点我们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好文章,可以一键插入自己名片再转发。这些文章来源于签约的公众号,转发也可以给他们导流,激发他们写出更好的文章,是一个健康的生态。

 

重要的是当你朋友圈发完,我们的机器马上就会提醒,你有客户来了。谁点开看了,看了哪些内容,是儿童保险还是养老保险,看了多少次、多少分钟,我们会自动采取然后汇成一个大数据的分析。

 

这时候保险老师就知道谁可能感兴趣,把握销售时机,有针对性的精准营销,以前他都是守株待兔,或者频繁的打扰沟通效率很低。

 

接下来就到了第三个场景——咨询购买。一般保险老师会基于你的家庭情况给你定制方案,家里几口人,每口人多大年龄,家庭收入是多少,会问你这些问题。

 

我们基于几千个家庭分析,总结了13道问题。保险老师发给潜在用户填写,我们机器可以生成一份报告分析,告诉你基于可能存在的风险,建议配制什么险种,花多少钱买保险。

 

这是我们自己的一套逻辑,比保险公司的评估系统更先进,因为我们用AI把保险公司主流的条款全部数据化了(保监会有公开的数据),只要选择任何两个,你就可以马上看出公司、价格、缴费规则、赔偿明细等等对比,很快了解到底哪个产品更适合你。

 

分析报告这里两个点,一个是让用户感知我的专业度,二是我可以跟踪你的行为,今天发给你你没看,那我就改天联系你。这种事越往后越接近成交,对于业务员寻找销售时机非常有价值。

 

所以我们的产品是基于一整套场景逻辑的解决方案。多保机器人8月8号上线,有个保险老师第二天就签单成功了,告诉我们特别好用。我们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案例,在真实地帮助你成交,这是从调研中发现产品场景化的意义,真实有效。

 

但过程中你也要判断这是不是一个主流需求,在这方面我们也踩了一个坑。

 

保险老师每周做线下活动时,先是总部生成一个活动海报,然后下面一个一个人去发海报,报名名单也是一层层收集,没法线上化,觉得很麻烦而且海报还LOW。这也是调研发现的一个场景化需求。

 

我们就提供了很多设计模板,可以填写资料直接生成海报。海报发朋友圈之后,别人可以扫描二维码再生成他自己的海报,不同来源的报名你都可以看到,而且用户来现场用二维码签到,都不用交名单,很便捷。我觉得这个功能很好,而且很适合裂变,但实际上最后效果不大。

 

我们复盘发现功能本身是好的,但流程太长,很多人理解不了。这样教育成本太高,我甚至连指导视频都做出来了,但用户都觉得不会用。他们只理解一键转发,只会操作两步,你让他操作三步,他就觉得很痛苦。

 

所以给我们的教训就是步骤做到极简,能点一下不要点两下,要一键生成我的名片,一键生成我的文章。

 

跟着用户的使用场景走,不仅是我们产品开发的准则,还一直贯穿到我们做运营、做留存里面。

 

多保机器人8月8号上线,仅仅从10个KOL保险老师,一直裂变到现在5万多人(注:现在已经10万人)。从执行经验来说,你让他怎么主动高效地分享,这个细节很重要。

常见的运营思路可能是我给你一套东西,你按我的要求动作做就好了,这是标准化做KOL裂变。事实上KOL的用户可能平时并不是这么去触达的,所以导致效率很低。

 

我们是跟着KOL的节奏和分享意愿帮他提升分享的效果。我们先了解这个KOL一周的行为,他每一个环节的动作,再把裂变深入进去。

 

打比方说你最近在主推一个平安保险的产品,如果我们平台没有那就赶紧上线,提高你的分享的回报。这时候再补充一些比如拼团,邀请朋友获得七天权益等运营活动,效果会更好。我觉得这才是能否裂变的核心,在我看来,现在做小程序没有什么市场不市场,全是运营。

 

我们观察到这次裂变有两级效应,其中一个KOL带来了400多人,这400多人后面又带来两千到三千个人。

 

日常运营也是一样,我们通过追踪用户的行为,落地了3块内容。

 

第一,早安晚安的文章分享。我们发现保险老师喜欢微信上问早安,那我就帮他分享。早上推一篇早安的新闻,一键加入个人名片可以发送到朋友圈,晚上我们再推一个保险干货的文章。

 

这样可以让他养成使用习惯,持续活跃。现在每天分享的活跃用户大概有1万多人,每天至少2次。

 

第二,我们刚刚上了一个“多保学院”版块,保险老师特别喜欢学习,我们就请保险大咖来多保学院上课,有免费课也有付费课。我们自己也在做内容,每天60秒轻松提升保险业绩,让你不断对我产生联系。

 

有内容就可以做裂变。我们的课程VIP免费听,如果你不是VIP,你可以分享课程邀请5个人来一起听,这样免费听一周。课程不是为了收钱,而是去刷中国最顶部保险老师的粉。而且这些内容也可以提升他们的专业度,也提高了产品留存率,现在我们留存是40%多。

 

图:成立首月(8月份)会员收入

第三,我们还会做自己的一套代理体系,邀请你成为多保机器人的推广大使,送你一年VIP,帮你省了两三百块钱。你邀请的朋友来消费可以打八五折,你还能提成。这样把它变成一个人拉人的生意,我们不是为了赚钱,而是通过邀约一些有潜力的KOL,做裂变做拉新。

 

要知道,保险老师其实除了卖保险,他可能还是个微商,卖卖其它产品什么的,他有这个能力和意愿。

 

很多人是业务出发去开发产品、做运营,我觉得是有问题的,你要基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所有东西都是用户视角,不要基于业务视角。

 

以下是部分问答:

 

见实:保险公司怎么看待你们?


詹昌龙:现在很多保险公司直接找到我们,想做公司定制版,跟业务员的数据同步,我们现在还没做,但也证明了我们的价值得到了认可。

 

见实:你认为多保机器人竞争门槛在哪里?


詹昌龙:专业的门槛是有的,为什么我们不是只做个名片或者发发文章,做产品对比,做家庭分析,数据处理,对行业的理解,这些都是门槛。还有保险老师跟用户的关系、数据已经在这建立,跳出成本更高。

 

我个人觉得现在小程序的机会就是做垂直,产品功能做的足够深,别人就很难再去追我们,大不了跟我们做的一样,甚至还没有我们做的好,这个我不怕。

 

见实:未来会开发APP吗?


詹昌龙:不会。我觉得没有必要。APP首先推广很麻烦,获客成本也很高,多保机器人的一个核心还是基于微信生态场景下的一条龙服务,还是跟使用双方的场景有关。

 

见实:重决策非标准的类似行业还有哪些?


詹昌龙:出国留学、房产中介、证券股票,这个标准化数据比保险多太多了。金融很多人喜欢走交易的路子,我们是走服务的路。我的想法是,别人去挖金矿,我给你提供一个铲子和箩子,我就做这个事就好了。


↘好活动,欢迎参加

周四,这些超赞小程序创业团队和投资人一起谈“钱”,你来吗?

↘更多有关场景的成功案例

搞定场景,小程序就赢一半了!

学生完课率达60%,接管一个场景就能将活跃提升到这样的地步?
投资人主动加价的事碰到没?居然在这个小程序身上发生了

见识他人经验,提高自己实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