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友:社群的力量超乎想象 得弱关系得天下

其说得社群者得天下,不如说是得弱关系者得天下。在影响力已经超乎想象的社群时代,弱关系的连接才是王道。
3月22日,颠覆式创新研习社“有料”创新商业案例演讲在深圳举办,中欧商学院教授,酷6网创始人李善友用一个多小时,深度剖析了社群动力学,探究社群背后的规律,以下为其演讲实录,有删减。

谢谢各位,我今天的演讲的题目叫“社群动力学”。社群到底有没有规律?它背后是否有一种科学的道理在支撑着这个社群?
蜂群思维可否用在人类身上?
《失控》里把“蜂群思维”看得非常准,他认为单个的蜜蜂什么都不是,数以百万的蜜蜂成为一个系统,这就是互联网思维,可以在里面发出呐喊,蜜蜂的蜂王在指导每一个蜜蜂。
但是他如何合作?由谁统治呢?我没找到蜂群的视频,我找了一段蚂蚁的视频,道理是一样。单个蚂蚁是极其愚蠢的,但是上百万只的蚂蚁,混在一起,却产生巨大的群体的智慧,我们叫群体智慧的涌现。蜜蜂也是一样。

这种整体的智慧是如何产生的呢?我再给各位看另外一段视频,你会看到上百万只鸟,聚集在一起,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居然是一致的,为什么?科学家做了特别多的研究,发现鸟、蝗虫,群居的动物,他们移动的一致性,仅有几条规则:
第一跟随前面的蝗虫。第二和周围蝗虫的步伐保持一致。第三与后面的蝗虫保持距离。
你一定会笑我,我刚才看到的集体行为,怎么是这三条如此简单的规则而产生的后果。如果你不信,有另外一个科学家,1986年有一个科学家,电脑动画师叫雷诺兹,来模拟鸟类的动作,做了一个动画,只有三个规则:
飞向临近鸟儿的平均位置。与临近鸟儿保持一定距离。与临近鸟儿的平均飞行方向相匹配。
没有任何第四条规律,跟刚才的鸟像不像?
各位可以看一看,这不就是鸟嘛!也就是说科学家突然发现,这些群体行为总的同步性,以及总体秩序的出现,其实很简单,相邻个体之间基于简单规则的相互作用,就能涌现出整体上的复杂性。
同样问各位,人类的社群,能否像动物社群一样运行? 今天互联网每一个人都是个体,每个人都想建立自己社群的时候,能不能用动物的方式?维基百科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关注事物间的关系
社群科学是网络科学里面的一个细分,可以叫做社群动力学。我在说什么?不是把过去的圈子什么什么的人脉改了词就叫社群了,他是一门复杂性的科学。
经常会有人讽刺我,只有中国的骗子才讲互联网思维,美国人就不讲,我读书少,我一度以为少,1998年美国已有新型学科就叫网络科学,所有网络背后都有相同的道理和规律。
所以今天想给大家讲几个方面,大概来自于这两个研究,其中一个研究讲过这段话,看到这段话跟今天想说的互联网思维一样不一样。
巴拉巴西认为,这种新科学背后的思想即为网络思维,他认为网络思维将渗透到人类活动和思想的一切领域。
我看了这个PPT之后我整个人都好起来,网络思维意味着关注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不就是我们讲的互联网思维?
工业时代,我们关注事物本身,比如教育,收入等于学生数量X学费,在这个模式里面 “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今天的商业模式不一样, Uber是否生产拥有汽车?他只拥有车跟乘客之间的关系,但他的估值已经大于汽车公司。想理解到底互联网思维讲什么,为什么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无中怎么生出而有,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
关于社群你必须知道的三句话
今天听我演讲之后,你会知道关于社群你必须知道的三句话:
第一句话,你们这些懒人,应该向蚂蚁学习,蚂蚁可以让你变得更聪明。这句话来自于《圣经》。
如果各位想做社群,我强烈建议你,学习蚂蚁是怎么建立超级有机体的,然后问自己,我们可不可以建立一个人类的超级有机体,有没有可能人类的总体也涌现出一种巨大的智慧,超过任何个体智能的总和。
这事情我觉得过去很难,但是现在有了“移动互联网”,于是人和互联网无时无刻连接起来,为人类超级有机体创造了条件。
第二句话是心理学家格兰诺维特讲的:无论找工作还是找对象,弱关系比强关系更重要。
有人做统计,说一个美国人,平均拥有多少个亲密的朋友?四个而已。这种关系我们叫做强关系。什么叫弱关系?把不同小圈子连在一起叫弱关系。
介绍工作的时候,强关系重要还是弱关系重要?找对象,是你妈妈帮你介绍男朋友靠谱,还是你朋友的朋友,甚至朋友的朋友帮你介绍男朋友成功概率更高,我们会大吃一惊,我们会认为强关系更重要,实际上弱关系更重要。
无论找工作获取信息,开餐馆,还是传播新潮流,弱关系往往比强关系在社交网络的价值更重要。这就是我们今天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重要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你认识多少种人。克莱史基在《人人时代》里的一句话。一个人不知道所有一切,因为你最多只有四个亲密的朋友。在你身边的圈子面,信息已经完全陷进去,跳出来才能有更丰富的信息进来。
社交网络上一个人平均几层弱关系才能找到另外一个人?六度分割,社交网络上一个节点之间平均相隔6个连接,你和世界上另外一个人,通过六次连接就能找到他,这是弱关系的重要性。
你认为弱关系链上的影响力能够延伸出去多少次?只有三次,叫三度影响力,比如说我影响到朋友是一度,他影响他的朋友是二度,再影响到朋友是三度,影响力可以直达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网络中每个人的观念,都影响并取决于相邻其他人的共同观念,我们社群网络之间彼此影响的力度,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
我在说什么,你假如想调整一个社群的调调,不需要所有人去调,关键节点上观念一致,就会影响到所有的人。真正给我们带来影响的,不是地理位置上的紧密性,而是你的社交关系连接的结构,它会比你地理现实上的关系对你影响更深刻。
如果我们发觉我们自己公司或者社群里面弱关系连接的节点,这才叫社群的牛鼻子。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如果你建立社群,这个社群网络的核心属于那些在多个小圈子里面都有位置的连接者。过去有一句话叫得社群者得天下,更精确的表达得弱关系者得天下。

我们过去也说社群网络,但是1乘以N的网络不叫社群,这是领袖,不叫社群。社群有铁粉,有很多节点,有小圈子,节点可以把小圈子连起来,弱关系跟领袖之间不是上下级,而是自生长出来有自生命的。


铁粉是弱关系。如果你有一万个铁粉,那就是李宇春这样的超级社群,如果你有十万个铁粉,小米不过如此。不是得社群者得天下,得弱关系连接者得天下。反过来讲,你怎么在这个世界里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就是建立你周围的一个小社群,你成为这个社群的中心节点。

今天底层代码已经连接的时候,你的行为已经改变了,一个公司愿意找核心的节点,你把自己建立核心的节点,建立你的社群,罗辑思维的员工无非五十个多人,交钱的会员六万多,辐射的订阅三百万,依然是今天这个局面了,如果过去基于事物的商业逻辑,这哥们得养多少人啊?
我们在小米MIUI的工程师只有五百,内测一千人,开发板使用是十万人,而MIUI的用户达到一亿人,基于事物什么都自己做,得养多数人,别人帮你做还成为核心的节点,帮你去销售,帮你做口碑,帮你做渠道,这不是最近几年明星公司背后的逻辑,不是这个逻辑吗?
希望建立你的弱关系。
第三句话,也是网络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巴拉巴西的一句话:如果你已经拥有了很多的连接,上帝将送给你更多的连接。
既然连接如此重要,是否每个人可以增加无数的连接呢?
NO,美国人如此开放,重视社交,但平均每个美国人只有四个密友,即使在脸谱网上,大学生和大学生之间密友也不过6.6个。一个大型机构里面,最佳的连接度即一个社群里面平均有几个连接,竟然是2。大吃一惊。
这个数据说明什么道理? 道理是“连接资源本身是稀缺品”,纵然你有心跟更多人建立联系,但是你做不到,凯文凯利KK叫它连接率守恒定律,你假如想增加更多的连接数,你的连接强度就会下降。
居然是这样。但是这个时代很多人仍然建立了很深的连接,天才啊!奇才啊!如果连接资源是稀缺品,我们过去说微信搞死了微博就错了,而是因为每个人使用的连接资源是有限的,你把那个资源放在微信上,微博自然就没了。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一旦失去连接,我们将一无所有,因为连接资源是有限的,而连接资源又是重要的,所以连接能力变得重要起来。
平均数等于死亡
每个人都想要更多的连接点,有一个问题:美国人平均有四个密友,我们潜意识认为,每个人的好朋友是4个左右,大多数节点拥有相同的连接数,于是不存在拥有大量连接的节点,少则两三个,多则五、六个,平均数的思维是不是这样的?
但是我们发现互联世界跟平均数是完全不同的,在互联网上,80%的链接指向15%的网页,你自己都有自己的个人网站,有点击吗? 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有很少的节点占据大量的连接,居然不是平均数思维。
而我发现这个组织里面,在连接的组织里面,居然不是平均数思维,而是这样一种思维,叫“幂律分布”,大多数节点只拥有少数连接,少数枢纽节点拥有大量连接,大多数人美国人可能只有一两个朋友,而少数人有二、三十个朋友。


科学家研究的几乎所有网络都是幂律分布,搜索引擎的算法叫“网页排名”,假如有很多网页跟你这个网页发生连接,我就认为你的网页很重要,往前排,它的确重要吗?其实也未必。
我们去饭馆吃饭,如果排队人越多,会被我们认为菜更好吃。富者越富,连接者越多人会获得越多的连接,马太效应。连接世界的真相,不是平均数思维,而是你越有将越有。
你要尽早建立你个人的连接,在你周围人还没明白这是一个连接时代的时候,你先建立你的连接吧,你只要比周围人早半步知道这一点,各位想象这个优势有多大。
从基于事物模式到基于关系模式
我们再看商业模式,工厂价值增长速度小于其员工增长速度,一开始增加几个人好有用,后来增加几个人没什么用,甚至是负效用,是不是这样的。网络价值增长的速度超过其用户增长的速度,用户最后增长了10%,你的收入可能会增长20%。

这是线性增长,这是指数增长,或者幂律分布分布,指数增长在前边的阶段会跟线性增长几乎是一样,但是过了拐点以后,他的增长速度是极为迅速的,我算了一下在二十个节点里的中位数是这个地方,各位为什么让你抛弃平均数的思维看明白了吧?平均数算什么?

平均数居然等于死亡,在一个网络里面,要么在这边,要么在这边,要么死要么活,平均数跟死有什么区别?在连接的社区里面,请各位放弃正态分布思维,平均等于死亡。
如果把你的公司产品当做节点,用户买你的连接,是不是每个公司都在抢连接啊,过去你会认为差不多就行了,今天我告诉各位,公司必须抢占第一节点,道理我讲过了。
最近特别火的书叫《从0到1》,我相信大家没看懂,他自己也没说懂,他说你在一个市场里面,甚至是“小”市场里面成为第一名,如果这句话放在基于事物的商业模式是没意义的,但是基于连接的商业模式里面太有意义了,富着越富。


大家还记得我在讲课的时候讲过人才的观念,乔布斯说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狗屎。一个超A的人,他的产出是平均人的50倍,甚至是100倍,听过我的课看过这段视频明白我在说什么,他讲的低层指数基于连接的思维。
为什么说互联网时代是0和1的游戏,是有和没有的游戏,你做100分也是0,做到101分才是1,99狗屎,明白了吧。
低层这样的代码不改变,你听别人说一些花样的词汇,其实你根本也不理解,我们商业上继续来分析一下。
有三种网络模型,随机分布,幂律分布,赢家通吃。随机分布,比较少连接性,高度分散。幂律分布有适度的连接性,富者更富,行业比比皆是,各位看门户网站的UV排名表,汽车网站用户排名表幂律分布,中国去年12月份中国手机的市场份额。


但是在二十一世纪以来,刚才的幂律分布,有一小小搓走到一个新的模型叫“赢家通吃”,举几个例子,适应度最大的节点占有几乎的节点,2002年在《链接》这本书发行的时候,只发现微软占据了96%的用户,但是我在收集案例的时候,发现很多很多赢家通吃的案例,谷歌,百度,淘宝,QQ,微信。
21世纪以后赢家通吃的案例这么多,为什么?因为本世纪的底层结构跟上世纪不一样了。如果你看了《奇点临近》,他的结论是:2045年的时候,计算机的计算智能将会超过人类的智能。21世纪指数级在加速进步。

小米会不会成为千亿类的公司,雷军为什么要给予MIUI要投资生态链。如果雷军只是做手机,有可能是千亿美金的市值?没有任何可能性,他今天最大的危险在于,这个生态链是由产品自动生长出来的,而不是那个产品本身。
我们也理解了彼得那句话,他说创业企业成功法则是追求垄断,这哥们选择词也错了,然后问他你说的垄断是不是老大老二合起来,他说也不是那意思,那是短期的垄断,他说的创新垄断的几个特点:第一,领先效应。你要领先第二名数10倍,第二就是网络效应。


你不能用底层代码去想,我们也理解了为什么互联网人拼命做用户,我们也理解了滴滴为什么拼命烧钱,他们要让那个节点的连接数达到临界点,一旦连接数超过这个临界点,你将势不可当,微信和米聊刚开始还差不多,后来微信达到了那个临界点。
烧不过那个连接点,在赢家通吃的网络里面没意义,率先烧到临界点出现是最重要的。
今年过年不送礼,送礼只送弱关系。建立你自己的社群,跟别的社群建立联系,这才值钱,假如你有天赋,你能够有更多的联系,还有更强的连接程度,你才是稀世人才,如果你不是,集中在一两个社群里面,集中建立你的社群,今天的社群已经没有属于不属于的问题,必须是开放。
一如既往,我讲的其实全是错的,谢谢各位。以上内容为互联网参会指南(微信号canhuizhinan)收集整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