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小程序也被抄袭了吗?除了投诉,还有一个法子可用

2

1

我们聊聊小程序的抄袭现象吧,不过,我可能有些不同观点。

 

加推现在北京开董事会,晚上“见实”约他们喝茶小叙时提到一个现象:打他们切入到名片市场,并后续对接上CRM的玩法后,现在市场上有100多家追随者,名字也是起着类似的各种“x推”。加推问见实:

 

这么多抄袭者怎么办?

 

如果留意近期新闻,小程序行业中质疑抄袭的声音比比皆是。远的不说,近期就有“西瓜足迹”、“海盗来了”**。触乐网、搜狐IT、凤凰科技等媒体近期也密集发布了“换皮”的报道:抄袭者简单换一个外皮就能做出另一个小程序或者小游戏,或者被投诉下架后简单换皮再继续上架等等等等。

 

不仅仅是小创业团队,大公司也是一样。更早之前(去年8月18日时)支付宝小程序上线,当天就被指出抄袭微信小程序部分代码,最后以支付宝道歉收场。

 

不仅仅是创意、玩法的抄袭,甚至还包括名字。上周日(7月29日)见实在广州举办小程序大神局沙龙,第一位分享嘉宾邀请的是“阅图lite”CEO曹书扬,现场大家搜索他的小程序时,出来了一堆看起来几乎差不多的东东,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他到底说的是哪一款。搜索“黑咔”,也会出现一堆相同名字的,不知道哪个才是那个正宗的。

 

这时用微信搜索“换皮+小游戏”等关键词组合去搜,信息早已超1000条。预计越往后,抄袭及讨伐抄袭的现象会越严重、越多。

 

勇往科技王洪龙此前和“见实”(微信号:见实)深聊时也曾警告说:现在微信之上,留给创新者的窗口只有一周,不然就强敌环伺。

2


对于抄袭这件事情,该投诉就投诉、该起诉就起诉、该声讨就声讨,没啥客气可讲。

 

近期微信也留意到了类似的现象,专门做了名称保护升级的行动。公开数据显示,微信在6月份累计处理小游戏名称混淆100余款;恶意侵权200余款;线上侵权投诉周均10余单。对于接到权利人投诉的线上小游戏,经判定构成侵权则已按侵权程度要求其限时整改或下架处理。虽然这样的数据相对于抄袭实际发生量而言很小,但好在已经行动了。

 

随着小程序/小游戏越发普及,越来越主流,打假、注重知识产权等系列动作一定会爆发几轮风起云涌的大浪潮、大事件,这毫无疑问。也深信不疑。必将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不必过多着墨。

3

 

不过,见实想说说这个现象带来的另一种解:

 

你有没有想过利用广大抄袭者来帮你试错呢?在投诉、起诉他们的同时,也将他们帮你试错的地方拿来改进自己?

 

这有点矛盾,且让我们将背景拉长些。

 

在开放的社交环境中,什么样的产品会被引爆?通常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虽然我们有很多分析,并著书《社交红利2.0:即时引爆》一书,但就单个小程序、单个事件来说则有些难以回答,他需要同时符合很多特点、细节,外加一个特别的启动人群。甚至,面对这个人群的不同产品出发点、不同文案、不同步骤等,都会带来结果的巨大差异。哪个更合适呢?

 

从腾讯的开放平台角度去看(如过去的腾讯微博开放平台、腾讯开放平台),任何一个好创意背后都有几百上千款类似的产品在竞跑。有时,甚至是第一时间有几十款、十几款想雷同的产品提交审核。这时,很难分清谁是第一第二,谁是创新者谁是抄袭者——当然,这属于非常特殊的现象。但几百款类似产品同时并发则是常态,微信上也是如此。

 

这时,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创新池:

 

几百款再相似的产品也会在不同环节有不同微调,有的是文案,有的是步骤,有的是人群、有的是皮不一样,有的是对行业的理解和出发点不同……

 

小程序创业团队通常人数都很少,防范抄袭的同时,还可以迅速观察其中不同,将他们视为自己不同的测试版本,将别人试错的地方改正,对的地方借鉴。对于很多产品经理来说,留意并试用行业各种优秀新品本就是应有之意,这里稍微多花点时间而已。

 

微信生态乃至整个社交环境有一个典型特点:最优秀的产品——这个定义有点难下,暂时简单理解为符合用户需求、使用舒适,又制作精良吧——会迅速占据整个市场。近期电影如此,电视剧如此,其实小程序也会如此。而不那么好的产品则在源源不断为好产品打工、输送用户。不那么好的产品也可以为原创者、创新者源源不断贡献用户和市场声量,尤其当创新者一直在往前跑的情况下。

 

用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试错,没有什么比同时竞跑几百款demo更合适的。原本这对创业者来说不现实,但因为海量抄袭者在又变得可行。门外的抄袭者也可以变成创业者潜在的、巨大的“创新池”,只是看你怎么运用。

 

打假/投诉/起诉/维权的同时,也别浪费了它们给你的启发。

4

 

不是什么人都能像上面说的这样乐观,还有其他的解吗?

 

有的。

 

历史上,“千团大战”非常惨烈,最后只跑出了美团一家。我也曾和王兴、王慧文聊过多次,不过发现最清晰的答案还是前不久梁宁给出的。近期她在一次直播中这样回顾说:

 

为什么千团大战结束了?刚开始时,中国的团购都是做服务团购,也就是今天美团模式,以位置为中心提供服务。但紧接着食物团购、团饭、团SPA要上量快得多。因为商品团购不受位置限制,所有千团大战都转向了食物团购,量起得很快。这时王兴作了一个决策:不做食物团购,坚守服务团购,坚守以位置为单位去做业务这一条定位。

 

就搞得美团当时团队非常痛苦。这时我就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种很痛苦情况下,明明别人做食物团购涨得很快,打广告风风火火,声势很高,融资也很快,王兴就不做,但是最后千团大战只剩美团?

 

其实这件事特别简单,就是因为美团特别清楚,商品团购这件事是阿里的事,因为本质是会员问题,王兴不动原因是守住他的范畴等阿里出手。所以最后聚划算一推出,你想阿里对京东都是二选一,对那些团购网站核心会员的锁定更是非常简单。王兴守住了别人很难守住的以位置服务为中心的服务团购,其他人都打了阿里的阵营,阿里推出一个聚划算,其他团就都灭掉了。

 

梁宁复述的还是行业理解的问题。创业者如何理解自己所处的行业,并布局自己的产品和市场,不为诱惑所动,即便是成千上万的竞争对手,也不过旦夕之间。问题是,你对行业的理解是什么吗?那项服务的本质是什么?

5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上去,加推的问题怎么回答?加推又自己怎么看?

 

当将这些问题都一一聊完时,发现加推的解读已经明确,他们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很类似梁宁对千团大战的解读,只是答案符合当下的“名片”语境。

 

现在,这个团队已经有400多名员工,上次我前往这家公司深圳总部时才不到80人,一个屋子就坐下了。如今再去,新租的写字楼一整层已经满满当当,连老板办公室都被征用做会客室和会议室。新加入的大部分是技术人员。

 

他们对名片的理解是什么呢?

 

是商务“关系”的新可能、商务关系的进阶。这是微信的补充和延续,却又是微信触及不到、无法覆盖的地方。这些人拼的是“名片+”那个加号背后的产品推出速度和简易程度,外围还有3000多名销售在抢行业速度。

抄袭和反抄袭打的就是“行业理解+速度”的竞争。方向对,速度快。

而其他抄袭很严重的小游戏领域呢?优秀前行者的答案也不复杂:

鼓励用户和他的好友发生“关系”,不管是求助、还是邀请、炫耀、讨论、切磋等等,都和好友在一起。所有的功能、需求都围绕这个点去扩散。

 

在快速且细碎的行业发展中,很多玩法变的非常快,不可否认会有很多麻烦出现,但麻烦可能也会变成一个行业“创新池”,帮助我们试错和高速成长。

听起来有些乐观,其实是新环境下理解的不同。你还有哪些不一样的理解可以一起讨论?

 

更多精彩的文章也值得看看!

  • 自己不做小程序了,但还有其它法子参与

    这是个悲伤的故事:我们做了800个小程序,无一引爆

  • 一个凶猛团队的内心大法。

    半年新获用户破1亿,猫眼将流量的大秘密提炼为这几句话

  • 深受过刺激后,做了一个决定,然后呢?

    1个月新增用户超过去1年!“拼”的力量送拼多多上市后再陪连咖啡转型

  • 轻量小游戏为什么会有这么大魔力?

    我们现在用户1亿了!但你看到的团队管理和运营早变了(深度分享)

  • 当时有一个口号,价格是唯一杀手。

    听主事人复盘:从蘑菇街到享物说,超牛团队怎么启步和爆发?

  • 这是最赚钱的小游戏了!他们怎么做的?

    月收入过1亿了!这款小游戏CEO终于开口细说自己的产品思考

见识他人经验,提高自己实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