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 | 有太多人假装有趣,“微在”反对所有的陈词滥调


文 | 张恒

8月23日,刘翔退役之后,国人已经很少关注的田径比赛再次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点,因为中国选手苏炳添成为首个进入世锦赛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人,而且在之前的预赛中历史性地跑进10秒。


晚上不到八点,距离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百米的决赛还有一个多小时。“微在”的首页是这样的:




九点十五分比赛结束,幸运女神没能再次降临,百米纪录的保持者博尔特再次夺冠。几分钟后,微在的首页换脸,置顶文章变成《11个关于世界最牛9秒男的小知识》,20分钟后这篇文章阅读量达到1.6万


微在,如是这般证明了自身的新媒体特性。

微在,Wezeit的中文发音,we即我们,zeit是德语中“时代”的意思,亦即“我们的时代”。每个个体都是“微小但独立的存在”,在社交化传播时代里,微在认为,每个人都是优质内容发现、生产和传播中最重要的存在。


从去年9月份上线之后,有单向街团队光环加持的“微在”持续受到舆论关注。将近一年之后,新榜和微在团队聊了聊,想要探究这个在去年喊出要做“中国的Buzzfeed”的新媒体产品,如今走了多远。

微在的蜕变

在和微在主编张一帆的交流中,他把微在过去一年的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

去年9月份刚上线的时候是1.0版,微在基本是在全面的复制和学习BuzzFeed。在这个阶段,张一帆说,经过尝试,他们对以下三点有了比较切身的体会:

1、微在是一个聚合型媒体,相比于传统媒体来说,过去记者是到处跑着找新闻,而微在的编辑是在社交媒体上去发现新闻;

2、微在的内容一切以分享为导向,通过技术和编辑来研究发现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总结什么东西是大家乐于分享的;

3、微在学习BuzzFeed不只是学习内容形式,也包括商业模式,在用户基数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尝试做原生广告。

到2014年年底,微在进入2.0版,这一时期无论是内容还是技术上,都逐渐脱离单纯的模仿。

虽然创始人都是媒体人出身,但包括于威在内,他们更愿意外界把微在视为一家技术公司。

所以微在的编辑部在人员配备上保持了很大的克制,从一开始到现在,编辑都只有10个人左右。但就是靠这10个人,撑起了微在的内容生产。在组建之初,他们一天一般生产三四篇稿子。而如今,同样是10个人的编辑部,一天却生产十几篇稿件。

内容生产效率的提升非常明显,但人力创作的天花板也很快出现。引进外部内容成为新的选择,经过商议,他们推出名为“微在invite”的合作计划。

最初,外部合作内容的来源很多就是几个创始人常看的公众号,这从品位上保证了内在的一致性。此后,合作变得日益广泛。

今天,用户在微在上可以看到的非原创内容来源多种多样,既有十五言、利维坦、蝉创意、毒舌电影等大批优质的自媒体,甚至还有以吐槽星座而在微博、微信上大红的同道大叔,未来也将会陆续邀请人物、36氪、一点资讯、澎湃新闻这类资讯平台,涉猎的范围也不一而足,包括了科普、宠物、时尚、娱乐、搞笑、新闻等等。

在社交媒体上,gif图和短视频是传播最广的两类内容,微在也成立了自己的视频制作团队。


从去年立项,其间来自德国的制片人最终加入,微在现在已经拥有六七个人专职做视频,并且保持了旺盛的生产能力。前几天他们制作的一个不用手术也能丰胸的短视频,还成为前几天微在公众号的头条内容。


微在的视频《丰胸,其实你不需要手术》

(请在wifi环境下观看)

视频中,一个中国女生教了如何靠涂阴影和戴两个**等手段丰胸的秘诀。德国制片人Jan告诉新榜,片中演员其实是他们的实习生。他觉得在中国搞自媒体视频比在德国容易多了。在德国,如果找同事录一个视频非常非常难,如果在路上找一个人拍比登天还难,但是在中国不一样,即便是一个陌生人,也很愿意出现在微在的镜头里。

Jan说,今年儿童节,微在做了一个唱童年歌曲的主题,比如“我头上有犄角”,比如还珠格格的主题曲,出镜的都是单向街的同事。

Jan原先在德国一家知名媒体集团做类似BuzzFeed的视频产品,当时他在德国媒体上看到了微在的报道,觉得很有趣,他就给微在发了个简历,没多久就收到了offer。



德国制片人Jan给微在带来了很多点子和创意

作为一家技术公司,微在的技术部门在15人左右,略多于内容编辑部门。

在互联网上,新的内容一刻不停地在上传。对于聚合型新媒体来说,从浩瀚无边的信息之海中发现有价值的内容是他们工作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方面,技术比人才或许更有优势,除了对海量信息的快速处理能力,算法机器人不用休息,也不会要求涨工资或者休年假。

微在的技术部门将话题收集的范围洒向全世界的社交媒体,从Facebook到Twitter都是他们的监测对象,各个平台上那些快速攀升的话题会被很快地被筛选出来交给编辑,编辑再从中挑选,决定是一句话点评还是做一条更详细的图文,是置顶还是放在一般的信息流中。

目前,微在的选题中来自于技术的推荐已经占到一半的分量,未来仍然会持续增长。

从7月份开始,张一帆说,新推出的微在可以算作是3.0版本了。而最大的区别,就是微在从对BuzzFeed的模仿阶段走出来,它开始成为一个完全本土化的新媒体产品。

就界面来看,微在和BuzzFeed已经开始出现差异,微在开始以瀑布流的形式呈现内容。张一帆说,你可以看作是另一个朋友圈。但和朋友圈不同的是,微在的内容在选题上包罗万象,因为微在是要“报道全世界的社交媒体头条 ”,所以**的演讲和宇航员的Twitter,这些一般人朋友圈不会出现的内容都是微在瞩目的东西。


在内容的表现形式上,配了几句点评的新闻图片,奇葩的短视频,清单体图文,以及小游戏都会出现。微在新版本开始支持外链,用户在微在上打开来自合作伙伴的内容时,会接到提示,是留在微在或者跳转到原文页面。

张一帆说,微在4.0的开发已经安排到圣诞节,那个时候,微在将会给用户带来更多的惊喜。

反对一切陈词滥调

很多人对BuzzFeed的印象还停留于以传播猫猫狗狗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其实在最近几年中,BuzzFeed已经组建了非常强大的编辑团队,制作的内容也早已不局限于娱乐性的东西,他们开始涉足严肃新闻领域,关注政治、关注经济,十几天前的天津爆炸也曾登上BuzzFeed的头条。


许知远与BuzzFeed总编辑Ben Smith在纽约总部

单向街创办人许知远刚从美国回来,旅美行程其中的一站就是BuzzFeed的总部。

“传播媒介的网络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且事实也已证明网络可以传达的内容非常广泛,之前给BuzzFeed带来大部分流量的猫猫狗狗并不是唯一会被人接受的东西。”许知远对新榜说,新媒体这种传播媒介并不排斥严肃的东西。

参观BuzzFeed总部,许知远认为最大的收获或许是对微在的前途更有信心了。他说,人们对于新闻资讯的需求仍然非常强烈,传统媒体衰落了,但媒体行业本身会愈发繁荣。变化的是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以及审美的口味,在经历了第一轮技术冲击之后,适应这个时代需求的新型媒体会相继涌现。

“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大都创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都已经老了。借助新一轮的社交媒体革命,BuzzFeed拔地而起,以惊人的速度成为媒体行业升起的新星,他们代表着未来,代表着新的趋势。作为自己的参照目标,微在从一开始的选择无疑是对的。”许知远说。

但微在面临的环境和BuzzFeed并不相同。“BuzzFeed早期可以只做搞笑的东西,因为美国严肃的媒体很多。而在中国,严肃的新闻和嘲讽的东西都很缺乏,有太多人在假装有趣。所以微在要反对所有的陈词滥调,”许知远说,“微在做严肃的东西也会有人喜欢”。

而对于“严肃东西”的理解,源于许知远和单向街对自身要传达的价值观的思考。许知远认为这个时代应该是全球化的、世界主义的,应该是更加个人的、更加自由的时代,同时它也在锻炼我们和他人相处的能力,要求我们对他人的生活有好奇心,总之更加多元化。

打开微在,你会发现大部分故事的主角都不是中国人,他们来自于全世界的社交媒体,展现着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观念。无论是搞笑的视频还是清单式的罗列,他们指向一种适用于全球互联网传播的形式,但同时表达不同于当下国人生活的内容。只不过之前通过长篇文字,理性阐述的观念,现在改用碎片化事实直观呈现来代替。

经过八年发展,BuzzFeed不久前接到了来自于NBCUniversal的2亿美元投资,这也让它的整体估值达到15亿美金。对于微在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因为它证明了新形态的新闻生产是非常有潜力的,而且资本已经愈发认可这一点。

微在的口号是“要做中国的BuzzFeed”,上线还不到一年的微在收获了不少关注。但无论是自身的内容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还是用户规模及业界影响力,微在都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看起来,微在是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但是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竞争中,快速发展、抢占风口对于产品的成败可能生死攸关。随着新媒体实践的增多,病毒传播的秘密被逐渐揭开。越来越多的人才、资源和资本进入这个领域,尚未建起护城河的微在能否真正成长为“中国的BuzzFeed”,仍是未知之数。

欢迎访问中国新媒体第一站www.newrank.cn,“新榜优选”广告匹配交易平台已经上线,大数据、小预算、零风险,免佣金、100%付款保障。PC端访问效果更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