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复盘。

这是智远的第067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做好明天的事情,

明年自然而然就好了,因为时间看的见”。

2020年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六分之一,最近晚上的时候,我给自己做了一个复盘,总结今年我做了哪些事情,取得了哪些成就,年初定的月度目标有没有实现。

我一直想把写作当成成长的必须课,今天复盘后发现,在日常不忙的情况下,原来给自己定的目标全年写200篇文章,阅读至少50本书籍,拆分到月度我没有完成。

量化到每月大概是写16篇,读8本书,截止到3月初,我写了31篇文章,读了4本书,距离写作阅读目标,明显的落后了。

按照这个速度算,我应该做到36篇左右才算标准完成,可是每天碎片化时间都感觉自己很忙,为什么结果却不尽人意呢?

我经过复盘后发现,以前自认为我的效率非常的高,在今天看来可能都是“自我感觉良好”,以前总觉得自己时间管理非常严格,复盘后发现,其实每天做不了几件事情。


以前总觉得自己有“强迫症”,发现都是自己心中的口号,拖延症已经慢慢侵入到了我的身体,复盘反思后觉得,以前写篇文章so easy,现在要更新一篇文章,总会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去拒绝“更新”。

我都到了这种地步了,严重怀疑,如何避免自己在垃圾快乐中废掉,智远认为,我们必须给自己配置上新的装备,“复盘能力”。

复盘可以让我们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改正,生活中复盘,能够让我们清晰的认知的个人目标,未完成的情况。

古人告诉我们:“吾日三省吾身”,如果能够持续的进行个人复盘,形成习惯,无疑会学习得更多,成长的更快,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深度复盘”。


01

我学到的“3点”。

这次假期有点长,我一直在家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在职场工作这些年,也遇到形形**不同的人,身边不到30岁,月薪创业收入20万+的朋友也有那么几个,他们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开着奔驰,可以随时出去旅游,自由生活。

身边年龄大点,37-8岁还在职场中层拼搏,还看老板脸色,努力工作的人也有不少,我反思在琢磨,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我想肯定有不少的读者认为,自律,抓住红利,优势等等各方面因素都有,但是最终我认为这些都不是核心的答案,通过观察,我觉得优秀的人他们有一些底层的特点

比如:

对于一件自己愿意做的事情非常的较劲

他们有着持续深度复盘的能力

他们能够像小马达一样长期投入部分时间去坚持

这些都是在那些35岁以上还混中层的职场人并不具备的能力,除了上面这些还有一些日常的习惯,比如那些小有成就的人能看到的标签,健身锻炼,阅读,喝茶,深度学习。

而那些并没有成就的人我看到的身上的标签有,睡觉,油腻,不学习,喝酒,抽烟,不自律等,影响一个人的因素不仅仅表现在一个方面,反之一个方面的堕落就会让一个人进入不同的环境中。

我也经常约身边小有成就的人出去玩,一起喝咖啡,和他们交流过程中,聊到个人成长,他们给我分享了很多方面。

我大致总结了3块,想和你分享:

1.别为了取悦别人,去牺牲了自己。

2.深度,持续,高频的复盘。

3.逆商不够,走不远。

千万不要为了取悦别人,牺牲了自己

他们告诉我,我也在职场工作过,在职场中,尤其是一个团队中,自己不可能去满足于所有人,除了领导安排的工作以外,无须看别人的眼色,只需要走好自己的路,不要去抱怨。

大多数取悦别人的人都是小人物,而那些大人物只关心自己的内心。

但凡那些精英的大佬,在做选择的时候,会更加的谨慎,因为一旦选择错误,造成的影响也是大于普通人,毕竟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

而那些高管在选择的时候,会坚持独立思考,而绝不愿意被外部的道德绑架,相反,那些因为别人看法,别人的指责,别人的抱怨而选择亏待自己的人,多会一生碌碌无为,因为他们就像墙头草,风往哪边吹,就会往哪边倒。

关于持续,深度高频的复盘:

他们认为解决问题的高手,都是有持续,深度,高频的复盘能力,他们给我分享了一个柳传志的故事,我记忆犹新,我在这分享给你。

在一次联想系的前员工聚会上,柳传志曾经说:我对自己的智商评价是中等偏上,情商较高,但是我和别人比,好像也没有特别大的优势,那我的优势是什么呢?是“勤于复盘”。


复盘,也是联想最推崇的方法论。用柳传志的话说是指:一段时间的工作停下来,花些时间把所有的工作梳理一遍,看清楚方向,也能想清楚这是不是正确的路径。

他说,复盘就是成长的自我进化,你需要想法设法让自己实现“基因的飞跃”。

而我理解的所谓自我进化就是:比如我们今天是一只猴子,明天你要学会用石头,后天要学会用火柴,大后天就能召集大家伙打猎吃肉,而自我进化,最有效的路径就是学会复盘。

能走多远,逆商要高

他们还列举了一个柳传志的例子:在一次饭桌上,柳传志让大家猜自己最敬佩的人是谁,众多人猜了半天没有猜出来,他自己却笑了笑说:“刘晓庆”。

他说自己一直非常敬佩那些韧性强大的人,而刘晓庆当年在鼎盛的时候,因为涉及税务问题遭遇了“牢狱之灾”,很多人都觉得她这辈子就完了。

可是刘晓庆居然在监狱里面过的井井有条,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学习英文,在巴掌大的地方,一圈一圈的跑步,等出狱以后,又带着乐观的微笑,出现在大家眼前,活的很好,这就是典型的逆商高。

“逆商”也是“挫折商”,以前我们可能对智商,情商了解的比较多,但是很多双商过高的人受过大的挫折后,很可能能一蹶不振。

面对挫折,不断挑战,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其实这些关键词,我们都非常的清晰,也知道,而这些也都不是我们成长的绊脚石。成长中,最大的敌人其实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如果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培养良好的顶级习惯,那么35岁之后基本也不会有什么较大的成就,因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而习惯的延续则是很久。



02

浅谈“复盘”是干什么。

除了自律以外,

智远认为成长最重要的就是反思与复盘。

在复盘之前,我想和你普及下什么是“复盘”,复盘就是“对自己过去的事情,做过的事,拿出来做思维的演练”,以推演出更为有效的进阶方式。

网络上的定义:

复盘本质是来自于“围棋”当中的术语,本意是对弈者下完一盘棋之后,重新在棋盘上把“整个对弈”的过程在摆放一次,看目的地哪些地方下的好,哪些地方下得不好,哪些地方可以有更多不同的方法。

复盘才有翻盘,复盘的精髓包含了四个关键词:“亲身经历,过去回顾,反思,研究,提升”。

有人可能会把复盘和总结放在一起,其实本质是有区别的,总结更偏向于记录中间遇到的问题,最后整个事情的结果,而复盘更偏向于推演,就像上面我说的围棋,知道优缺点和改进点,方便提升。

复盘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过程:

知识经验的获取有两种,前者是别人的经验,后者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复盘的第二个核心是过去回顾。

总结概括为,我做某一件事情,获得的成果,通过反思,研究,当中吸取的别人的经验有多少,自己的经验有多少?

而这些经验怎么结合别人的经验总结成为方法论,然后通过方法论加以研究,得到质的提升,形成体系化的东西。


我举一个自己的案例:

我在开始写作的过程中,一直比较头疼的一件事情就是“无从下手”,如何选题,如何搭建框架,如何选取内容素材等。

我通过复盘的方式得知,比如来自于外界的,“如何选题”这一模块,就是通过别人的经验学习,让我明白从周边事物下手,朋友疑惑下手,热点下手,以及专业下手,都可以找到文章“如何选题”。

我在学会了“如何选题后”,发现来自于外界所教的大部分都是:“标题党行为”,比如:“你不努力,可能未来连饭碗都没有”,这种以创造危机,吸取流量为导向的文章。

那么经过复盘,智远认为:文章的核心在于“价值”,而价值个人认为是不需要被“包装和塑造的”。

比如我现在写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智远不会用“危机”“激发恐惧”“焦虑的角度去写”,而是从“平白直叙”开始,这样的切入手法更容易被用户所接受,而这些观点则是需要自己从实践中得知的。

这里面就涉及到“别人的经验和自己的经验”,通过研究总结,最后形成方法论,哪种标题更符合哪类文章,哪类写作手法更与核心要表达的观点相切很重要。


03

为什么要配置“复盘”。


我们最怕的事情是什么?不是坚持一件事情有多困难,也不是早九晚五的工作路程有多远,而是在职场努力了很多年,依然还在基层岗位奋斗着。


干了10年的销售,最后发现35岁的时候工作却没有了,最后因为年龄大只能开滴滴,穷有销售的经验而无处释放。

成长的过程中,“方向错了”,再去努力也没有意义,用战略上的懒惰掩盖战术上的勤奋,最后发现走不到自己想要的港湾。


复盘的好处有很多,核心有以下三个方面:

1.复盘是最有效的自我学习方式

复盘是最好的自我学习方法,智远认为大概除了吃喝拉撒睡和哭泣以外,没有什么是人生天生就会的东西了,都是后天通过学习学会的。

创业也是一样,没有人天生就会当总裁,当CEO,都是后天学习经过大量的储备,反思,推理。


而复盘,是通过对自己经验和经历,教训进行总结,掌握事物的底层逻辑的原理和规律,是最好的自学方式。

2.复盘可以不断的校正路线的过程

拉卡拉董事长说过,行军打仗,最怕的就是方向和路线错误,而个人成长,职业规划也是一样,如果路线错了,兜兜转转,最后发现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地,反之还遇到了很多困难。

而复盘,就能让自己不断的依照导向的思维,去检查GPS,校正自己的轨迹是否在正确的航线上,如果不在,随时随地的进行调整。

3.复盘也是集中化学习的高效方式

在公司,一个项目结束,复盘时候,所有的相关人员会一起对照目标的结果,不管是以KPI角度,还是OKR,都可以让我们用导向化思维去回顾项目中间的过程,进行得失的分析和规律的总结。

这是一个最好的相互学习的过程,对于项目当中的每一个成员也是一个提高成长的机会,并且复盘所总结出来的规律和经验,对于后来者再进行类似的事情的时候,就像是一个“菜谱”一样的行动指南。

而这份指南,也是一个组织行动最好的知识方法论的传承,一旦形成标准,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后来者进步。

什么事情需要复盘:

依照智远的工作习惯,复盘可以分为大复盘,中复盘和小复盘三个方面,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复盘都需要大量投入时间去“深度思考”。

小复盘:

我经常每次做完一件事情,都会在脑中快速回顾一下事情的经过以及有哪些方面做的不好,应该如何改进,如果下次遇到同类问题,如何处理可以效果会更好,也许每次只需要花2分钟,但是这种复盘习惯会让我随时随地的在进步。

中复盘:

每个项目做完,或者每个合作,月,季度结束,我通常会审视一下是否达到了自己心仪的目标,与之前的目标差了多少,回顾一下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发生了什么。

分析下得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的不好,对于一些规律进行总结,如果再次做同类的事情,我会如何做才能做的更好?下个项目或者合作的时候,我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值得自己做的更完美?


大复盘:


时间是一个非常快的东西,有人细沙一样,抓在手中悄悄的流失,待我们猛然回顾的时候却发现,年少时光已不再,剩的仅剩岁月的痕迹,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每年年底,我都会对自己今年制定的目标进行回顾,去写笔记,拿出时间进行全程回顾,分析得失以及总结规律,没有完成的任务。

智远认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执行能力,才能让自己保持在正确的航线上向着目标前进。


04

“高手复盘”。

复盘很简单,但是我的朋友在复盘前面加上了“高频”,“持续”,“深度”,智远认为是高手复盘的关键因素,绝非随意而为之。

复盘的深度决定了自我进化的质量:


浅尝辄止,只会永远浮于表面,陷入一种低水平的循环,别人都造成枪炮了,自己还在舞刀弄枪,深度不够,就无法实现进化的突破。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不妨你来思考下:“为什么领导处理方式的思维永远比下属想的全面”,有人可能觉得是他资历在那里,有人可能觉得是因为领导做久了,想的就多了。

这些都是人们惯性错误的思考方式,其实领导处理事情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能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比你想问题更前卫了一步。


复盘频率,决定自我进化的速度:

我在开始的时候说过,复盘不是总结,年初定了个计划,年底做了个总结汇报,这都不是复盘,这是自己骗自己。

复盘的频率一定要高,尽可能按照年度变成季度,季度变成月度,甚至于每天思考,每周思考,自己复盘频率越高,代表着思维迭代越快。

快,就代表着和时间上赛跑,在思维上尽早的实现自我进化,而不是等到同龄人都超过自己一大截了才有意识,被别人认知上秒成渣渣了都不知道。

当然也不能总复盘而不去执行,我见过很多人复盘的频率是挺高,但是复盘后第二天依然是该睡睡,该喝喝,到了月底各种焦虑和叹气,本质是因为“复盘后”没有给自己量化出可以实施的进度执行表。

复盘的持续性,决定了自我上限:

自我进化成长,本质是一场长跑赛跑,而不是跳高比赛。

在一个时间点,跳的挺高,看着很热闹,但是没用,人家看的是时间段,比的是耐心,比的是持久,比的是谁先把谁累趴下,比的是谁能坚持到最后。

前天,我把自己原来写的文章看了一遍,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打开手机的备忘录写了一句话:如果你不觉得昨天的自己很傻X,是因为自己今天没用进步。


这其实就是深度复盘,将复盘的频次从年,季,月,到日,从大事情到中小事情,每一件都去深度思考,拆解,分析,不断的通过周记,把自己打碎,重组,打碎,在重建。


而这个自虐的过程,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一种高强度,高质量,高频率的自我进化。



05

“复盘模型”。

其实复盘也可以流于形式,也可以非常深刻,完全取决于两个方面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自己的心态,开放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正视问题,坦诚表达,从而带来深刻的复盘。

抵触防御的心态只能带来流于形式的复盘,复盘是有方法的,在实践中,智远总结出来了复盘的5个步骤:

1.目标结果

尽可能在复盘的时候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对照实际达成的结果,然后对比看是否达成了目标?如果没有达成,差异是多少?这就是我为什么强调,目标一定要在做任何一件事开始前设定。

并且要进行量化,做到清晰无歧义,否则,复盘的时候自己就没有目标去对比结果。

比如我写作给自己定的目标,要求每篇文章要写到6000字,一月达到20篇,这样我在复盘的时候,就知道差距在哪里了。

2.过程再现

在脑中回顾一下,一个项目,一个目标起初到末尾是怎么样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发生了什么?自己如何去应对的?

我以写作为例:

在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我有了主题,都不知道如何排版,如何搭建文章的框架,如何让文章更有可读性,这些我都不会,然后我就把这些统统按照时间去拆分,每天学习一点,从而进行日复盘。

3.得失分析

分析过程中,哪些地方我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复盘必须既对事也对人,复盘每个人在事情中,哪些地方做得好或者不好,为什么?

哪些地方做得好,好在哪里,复盘,必须对照业务找问题,对照文化找核心的原因。

在写作过程中:

我每次写完文章,都会站在读者角度去审视“排版”“结构”,“文章内容可读性”等,然后请教身边的朋友提建议,把好的列举出来,不好的在第二天写作的时候直接改正。


4.规律总结

智远认为,凡事可以总结出来规律的,我们都可以掌握和驾驭,复盘最重要的目的和输出结果都是:规律的总结。

这种规律总结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认知方面,通过复盘,对于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心得?对于某些事物的认知有哪些心得?

如果能够总结出普遍使用的规律性东西,本质就是对个人认知的一个提升。

另一个方面就是实践,如果历史重演,假如再次遇到类似的项目,我们应该如何做?如何总结出规律,未来在类似的事情上一定可以做得更好,这就是我们说的吃一盏长一智,甚至吃一盏长三智。

5.制定计划

复盘最后最重要的一步“执行”。好比是PDCA模型一样,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如果深度复盘后,没有计划,等于白费。

走的直不直,需要一条线,这就是“计划”,计划的设定都是围绕实现目标而展开的,计划实施的最终结果就是目标的实现,只有按照计划稳定推进,结果就是可以预料和掌控的。

写在最后:

没有持续性的“复盘”,都是“间歇性自虐”。

在团队的复盘当中,只有把自己抱有开放性心态,坦诚表达,真诚探寻,反思自我,彼此信任,尊重并欣赏差异化的精神,才能让自己收获更多,当然中间少不了组织者和文化的支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