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到人的本质,行为设计其实是情绪设计

为什么懂了这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如果之前几篇关于我分享的行为设计的文章你也看了的话,相信你一定对行为设计大概有了一些了解。是不是迫不及待的去回到现实,改变世界了。且慢,有句话叫:“我懂了这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不是道理的问题,而是道理背后还有很多隐性知识,和方法论,你需要不断的刻意练习和实操,才能找到过好一生的途径。回到行为设计本身,仅仅掌握行为设计的模型和方法论是不够的,我们要看到行为设计背后的本质:如何进行情绪设计。

为了让大家对《福格行为模型》这本书的整体结构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在具体讲情绪设计之前,稍微花点篇幅再多啰嗦两句。可以看下下面这张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来看行为设计。1)理论层次,包括行为设计的模型、方法论,以及行为设计的本质。这个就是《福格行为模型》的第1章到第5章节。2)紧接着,在实践的层面,为了便于记忆,我试图用英雄之旅,说明如何进行落地行为设计的,这包括挖掘你内心的动机,探索行为,利用焦点地图,找到你匹配的行为,然后再通过微习惯,找到锚点提示,并庆祝你的每一小步的成功。最终,从行为改变的对象来看,可以是你自己,也可以是外在的世界。第2)部分对应的就是书中的第6章到第8章节。(如果你希望详细了解这么模型,与我一起共读这本书,欢迎和我联系)

人是机器还是目的?

通过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到情绪设计,在整本书我是把它放在“地基”的位置,以突出它的重要性。那么,为什么会如此重要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先抛出另外一个问题:人到底把自己看做机器,还是目的?

不卖关子,我先说我的观点,人即把自己当做机器,又把自己当做目的,二者都有自己的适用边界。如果从行为设计的角度出发,我们更多从应该把自己当做目的的视角来看。当你把自己作为机器的时候,更多的是从理性、物理学的视角出发的,人本身就像一个复杂精密的机器系统,通过输入一些变量,经过系统的处理和复杂运算后,再进行输出。在实际工作中,当我们要解决一个复杂商业问题的时候,常常是调用理性思维,通过控制输入变量,到出输出来达成结果的。这样做缜密且高效,可以规模化。但在实际行为设计中,会有什么问题呢?比如,我要立一个计划:每周至少写三篇文章。你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意外和变量足以打乱你的计划。比如,今天加班晚了,回到家没有心情写。隔一天,在外面出差,跑客户更没时间写。或者,哪天你还可以找个借口,没有灵感,可以改天再写。你会发现,你很难驯服自己的内心。当你把自己当做目的的时候,作为感性思维的你,你的目的是为了求存,获得即时满足。累了,我要休息。饿了,看到好吃的,我希望马上能吃一口。

通过有意地创造积极的感受,并将其融入我们真正想拥有的习惯。当我们侵入大脑里的行为路径时,就打开了通往人类关于学习和改变的惊人潜能的大门。我们有机会使用大脑机器,去感受美好,改变行为。如果我们的大脑付出了任何额外的努力,就要立即获得奖励和认可,否则它就有可能罢工。如果你尝试去PUA你的感性的部分,教会它要学会专注长期,延期满足,你的内心永远会充满抗拒。因为,我们要学习换个视角,不是去严厉的要求,批评或者自责,而是应该顺应人类的天性、本能,进行因势利导。最为有效的改变行为的方式是通过情绪设计,来实现自我的认同和肯定,进行正向反馈。

如何实现正向反馈?

实现正向反馈,不是要我们天天给自己各种打鸡血,“我最强,我最棒” 。这些只是简单、肤浅的愿望,是很难欺骗我们的大脑去相信这些的。相反,我们要为自己创造更加深入的积极情绪来实现正向反馈- 从欣赏到热爱,从欢快到喜悦,还有很多很多。它包括诱发积极情绪的乐观态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开放的思想、柔和的性情、放松的肢体和平静的面容。这个背后最为本质的部分是来自真实的自信,我能感受到当下的力量,我能感受到真实的自我和取得的一点点小成就。每次这种真实的感受都是在不断迭代、循环,加强认同感。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类似银行账户的情感账户。比如,如果你期望自己每周多花时间有质量的陪伴爱人。那么每天如果你能起床以后,给你的爱人做一顿美味的早餐,就相当于往这个情感账户“存进去一些钱”。晚上,如果你及早处理完手头工作,陪爱人一起看一场电影,相当于又“存进去一些钱”。反之,如果你已经答应好周末陪爱人去逛街,但是因为要加班,无法实现承诺,就等于从这个情感账户上“取出一些钱”。

当你完成一个既定的小目标,你在往更加认同自己的方向前行。而每次如果失败,则会走到相反的方向,会产生愧疚,自责和自我否定。因此,我们在设计行为的时候,不要指望一筹而就,否则路程充满坎坷,就会容易陷入到各种痛苦,自我也很难产生积极的情绪。而是找到一个更小的切口,更容易去实现的动作,然后每次完成这个动作的时候,给予更多积极、正向的反馈。

比如,一开始我在养成自己读书习惯的时候,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是,每天睡觉前30分钟,能够安静坐下来,打开书,读完其中一页就可以。对于这个任务,即使我哪天下班回来感到非常疲惫,读完一页还是比较轻松 。最为关键的是,当我完成了这个任务的时候,我就提醒自己说“我已经是个准学霸”了。但是,如果我能一下子读完一个章节,超额完成任务,那我就内心想象有人给我颁发一个学霸勋章的场景。

这就是积极情绪推动行为改变背后的原理。每次一个微小的胜利,就会为我们和他人带来一点积极的情绪,而积极情绪会通过让感性大脑更认可这种行为,从而让行为一点点的不断得以内化,最终到成为我们人生中的自动导航装置,无需思考,行为就会美好而自然的发生。

如果你留意的话,会发现情绪设计在商业世界使用的非常广泛。可能你玩过“水果消消乐”这款游戏,为什么大家会对这个游戏如此痴迷,一下子能打几百关,还乐此不疲。仔细研究,你会发现,几乎每隔几秒钟,你完成一个简单的消除动作,系统就会给你“Amazing”,“Wonderful”的提示动效,鼓励你的小胜利,不断的调用起你的积极情绪,让你感觉做出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然后为了持续获得这种快感,你会坚持不断继续玩下去。

为什么那么多果粉愿意排很长的队伍买苹果手机,除了无与伦比的硬件和软件服务以外,更多的人是被它的价值观“Think Different”所传达出的正面情绪和自我认同感。如果你身边的同事都买了苹果,而你不买,感觉你就像个普通的路人,不是和我们一伙的。

泡泡玛特,为什么一夜之间爆火,受到很多一二线城市年轻人的喜爱。其实,喜欢泡泡玛特的年轻人在潮玩的圈子并非算是主流。但是,泡泡玛特打中了这群年轻人的情绪价值,在一二线城市,这种充满“996”、“内卷”的环境下,他们需要一种东西给他们带来内心的愉悦和解压。每次打开盲盒,就像一场探险,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而盲盒里面住着的那个玩偶,又是代表这群年轻人的自我投射。

还有现在非常火的直播电商、私域运营,其实本质都是在加强用户与品牌方的信任和认同感,然后缩短整个交易转化链路。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总结一下,我们要以进化的视角看待自己,学会接受一个从不完美到逐渐逼近完美的自己。在这个成长的路上,不要总盯着那个最终的目标,而要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时刻为自己击掌,获得即时满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