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雷军与扁平化管理理念

雷军对小米员工有三点要求:一是,专业技能;二是,团队的协调能力;三是,责任和担当。

雷军在团队组建上,首先看重专业技能。看重专业技能,是因为小米是一个对技术工种要求比较广泛的企业,从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电商以及售后服务体系等,都需要不同工种的协调配合;其次,看重的是跨工种方面的协调能力,小米的核心竞争力软件、硬件、互联网服务三项都需要很强的团队协调能力;第三,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和担当力,因为小米是快速发展的企业,每个环节的流程化都有些不完善的地方,这就依靠所有员工高度的责任心来弥补其中的差距。

小米的组织架构基本上是三级:合伙人一层,工程师一层,基层员工一层。小米是以工程师为主的,这些人都非常有经验,这些人的简历和能力超过了许多创业公司的副总裁和CTO,他们实力都非常强。所以小米很多的决策都下移到工程师来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工程师和合伙人主要是监督的角色。

小米不会让团队太大,稍微大一点就拆分成小团队。从小米的办公布局就能看出这种组织结构:一层产品、一层营销、一层硬件、一层电商,每层由一名创始人坐镇,能一竿子插到底的执行。大家互不干涉,都希望能够在各自分管的领域给力,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好。

小米不仅扁平化管理,雷军在组织形式和管理文化上也做了不少与众不同的事。

雷军说:“互联网公司就是量化管理和数字管理,量化管理后就出现了问题:我们只关心日活跃度和月活跃度,只关心GDP的增长,不关心人。用户一安装你的应用,就让它每天自动唤醒,每天背后启动,这都是为了干什么?为了日活跃度,因为投资人都看重日活跃度。但假设用户是你的朋友或者活生生的人,你能忍痛那个手机半天就没电了吗?”

第一,小米没有KPI。雷军觉得这种KPI(企业关键绩效指标)是有问题的,一定要放弃KPI,一有KPI,小米也变成偷偷自启动,偷偷唤醒,偷偷联网,不是小米有多高尚,是因为雷军想明白一条,小米是不是真正把用户当朋友,这是雷军在努力的方向和自己办小米的一点体验。

不过小米会每一个月或两个月就有动态的销售指标,让员工更容易去达成。

第二,他们的管理层很少,他们的管理异常扁平化,把职能拆得很细。这也对合伙人的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要管的事情很多。

第三,不开会,甚至做出的决策都不发邮件,有什么事情就在群里解决,连报销都截个图就可以了。

小米的扁平化管理,最主要的推动者还是雷军。他说:“我希望小米是一家小公司,我看到大公司就头疼,我们原来做金山时候,把小公司做成大公司,管理特别严格,各种层级、KPI、总结、汇报、规划。等我退休几年以后,重新做公司的时候,我觉得这一类的东西都腻味了。所以我们办了一个不洗脑、不开会,没有KPI、不需要打卡的公司。”

小米的管理制度减少了层级之间互相汇报浪费的时间。小米有数千名员工,除每周一的1个小时公司级例会之外,其他时间很少开会,也没什么季度总结会、半年总结会。

人在雷军看来,每个人一般直接管理五到九人。假如有人不胜任,就需要教他,同时帮他把活干了。管理百人的时候,至少有两个层级,假如每层有20%人不合适,极端情况你有可能同时面对二三十人的直接管理。所以,管理要先过二三十人的管理,不要越级提拔,一步一步来。

雷军说:“管七八个人的关键是带头干。管二三十人的关键是走着干,早上问问今天的任务,下班的时候看看完成情况。管七八十人的关键是找几个能管二三十人的部门经理。”

雷军为了实现自己的团队拼图,可没少费工夫。当初雷军决定组建超强的团队,前半年花了至少80%时间找人,幸运地找到了七个牛人合伙,全是技术背景,平均年龄42岁,经验极其丰富。

合伙人团队算是搭建起来了,但这还远远不够。公司当中,老板一般是靠谱的,而总经理也不会太差,作为最基层的员工,作用也不是太大,而最关键的,是老板、总经理以下到最基层的员工的中间层。也就是公司的第三、第四层,如果这两个层级不给力,那就叫“不三不四”。

除了这几位合伙人,下面再没有设置任何职位——创业初期,所有新进员工都由雷军和林斌亲自面试,确保来的人都有足够的开发经验,足够的创业激情,以及很强的自我驱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不过即便肯出双倍薪水,这样的人在中国也不好找。于是,小米后来又出台了一项鼓励措施:凡是成功推荐两人入职的,无论是小米员工还是业内朋友,一律送当下最热门的数码产品一台。

雷军创业初期,前100名员工每名员工入职他都亲自见面并沟通。当时,招募优秀的硬件工程师尤其困难。有一次,一个非常资深和出色的硬件工程师被请来小米公司面试,他没有创业的决心,对小米的前途也有些怀疑,几个合伙人轮流和他交流,整整12个小时,打动了他,最后工程师说:“好吧,我已经体力不支了,还是答应你们算了!”

小米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就推行了全员持股、全员投资的计划。小米最初的56个员工,自掏腰包总共投资了1100万美元——均摊下来每人投资约20万美元。

小米给了员工足够的回报。一是工资上,小米不低于行业主流;第二是在期权上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而且每年小米公司还有一些内部回购;第三是团队做事确实有时候压力很大,但员工会觉得有很强的满足感,因为很多用户会极力追捧他,比如说某个工程师万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