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剂效应、幸存者偏差…认清9个常见的认知偏差,避免陷阱

思考一下,你是不是也有以下经历呢?

刷微信的时候,看到一个专家或专业机构写的文章就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不假思索地转发;

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长辈亲戚们都说做老师好,工资稳定还有节假日,于是你就选择了当老师;

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你是不是发现这个人的很多优点,于是你就更加喜欢他。

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正常的,殊不知,这是认知偏差在作祟。

要想避免认知偏差的陷阱,首先要认识理解这些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今天和大家分享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种认知偏差。

1、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是指我们总是趋向于看见我们想看见的,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当我们认定了一个观点,我们的大脑会持续、有选择地去寻找证据来证明我们的观点是对的,同时对那些证明我们是错的证据,则有选择地忽略和无视。

“疑邻窃斧”的故事就将“确认偏误”描写得十分贴切:当怀疑邻居偷了斧子时,邻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怎么看都像极了偷斧子的贼,可当找到了斧子后,却怎么看怎么也不像了。

2、后视偏差

在某件事情发生后,我们经常会听见:“我早就知道会这样。”这样的话。我们也会把这样的人称作“事后诸葛亮”或者“马后炮”。实际上,他们可能不是在吹牛,而是后视偏差影响的,大脑发生了记忆扭曲,他们真诚地认为自己原本就是那样想的。

后视偏差是指人们在得知某件事情的结果之后,倾向于夸大原先对这件事情的。也就是说,我们往往倾向于利用事件发生之后的结果,去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过程,然后告诉自己,当时是有感觉的,错误的认为当时的判断比实际更为精确。

3、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指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这个概念源于二战期间的轰炸机中弹事件。军官观察到但凡成功返航的轰炸机,机翼通常中弹严重,机身则不明显,所以主张加强机翼部分的护甲,乃不知机身中弹的飞机大多坠毁,无法返航,根本不在统计之列。这就是俗语所说的“死人不会说话”。

再举个例子,曾经,有位记者采访春运,她走上一列即将出发的火车,询问乘客:您买到票了吗?连问了几个人,都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于是记者满脸愉快地说:采访的所有乘客都买到了票,看来今年春运一票难求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这个记者就是受到了后视偏差的影响,他并没有意识到没买到票的人是上不了车的。

4、观察者偏差

回想一下学生时代,我们是如何解释考试失利的呢?如果是别人,那我们会认为是他的实力本就如此。而如果是自己的话,那可能是因为失眠、感冒、粗心大意、听力有杂音等等原因。

观察者偏差就是我们更容易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原因,而将我们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原因。简单地说,就是认为自己成功是因为自己努力或聪明,别人成功是因为那个人运气好;自己失败是因为外部阻碍太多、缺少支持等,别人失败是因为那个人不够努力或选择失误。

5、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外界原因第一信息或内在因素第一印象支配。

商家经常利用这一点来引导消费者消费,比如,衣服的吊牌上一般都会有两个价格,建议零售价和实际零售价,建议零售价就是锚,让你感觉实际价格没那么高。或者说,在某件商品附近放上更昂贵的商品。

6、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简单来说,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一个人站在大街上抬头看天空,过来一个人问他“你在看什么?”抬头的人说“我在看燕子”于是过来的人也开始抬头看天空。有一个人过来了,进行了相同的对话,也开始抬头看天空、最后,一群人抬头看着根本没有燕子的天空。

举个例子,我们在选餐厅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推荐而且清一色好评的餐厅,你是不是就心动了,排着长队也要去吃。

7、权威效应

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也就是说“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炒股者告诉你某只股票要涨,大概你会一笑置之,但如果某位股评专家或者著名企业家对外声明某只股票要涨,你大概会立刻跑出去排队买这只股票;再如,你的朋友说了一段话,你不以为然,但改天一翻发现原来是名言,你立刻对这段话奉若神明。

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接收权威的观点,才能避免掉入权威偏误的坑。

8、安慰剂效应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的故事我们都听过,其实这都是某种形式的安慰剂效应的表现。

安慰剂效应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心态积极的人,他们的人生好像也会比较积极。因为安慰剂效应本身会给你激励。

9、过度自信理论

过度自信理论是指受到信念、情绪、偏见和感觉等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们常常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和私人信息的准确性。

在生活中也有着许多例子。比如,有同学在台上发言时,你是不是会想,他讲得还可以,就是有点啰嗦,内容也不够突出重点,要是我上去讲,我肯定比他讲得更好,更有气势;当任务分配下来时,你是不是会觉得很简单,基本不用费什么时间与脑力,自己一个人就可以把它完成得很好。

认知偏差无处不在,它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思维方式里,只有承认认知偏差的存在我们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才能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就如,知道了锚定效应后,我们可以减少不理性的消费;知道了幸存者偏差后,我们会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知道了后视偏差后,我们会谦虚地承认自己的无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