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的首要条件是什么?

如果对两个人进行比较,一个人总是能做成事,而另一个人往往难有结果,他们表现出来能被看到的因素又是相近的,例如精神状态、专业能力、工作态度、人际交往能力之外,甚至那个总是无法成事的人会表现得更有激情,那到底区别在哪里呢?

老胡研究了很多人,发现有的人往往从一开始就已经输了,无论他多么有激情,多么投入,或者特别能吃苦耐劳,因为指引他前进的核心逻辑出了问题,我们来看个例子。

认识一个特别好的人,做事守信、对人宽厚又大方、很上进,他一直经营餐饮,但并不甘心做几家餐厅,总在找机会做点大事业。可是当他跟老胡讲起自己的新事业时,看到他激情满满,讲述得神采飞扬,我却觉得啼笑皆非,劝他不要做。

他认为现在的电商平台都已经过时了,包括京东和天猫都很传统,未来一定会是利益共享式的电商平台,如果平台能只赢取微利,将利润奖励给客户下单返现以及推荐新客户这些行为,那同样价位下客户就不会选择其他平台而选择他的平台,等人数足够多的时候就收取年费,因为流量巨大,商家也会越来越多。

听起来好像不错,他觉得自己打开了一个宝藏之门,怎么拦也拦不住,先是租了个写字楼,组建了商务团队,然后又投入了几十万做APP,看到他踌躇满志的样子谁也无法给建议,因为阻拦他就像堵其财路一样。一年后,APP没有下载量,团队也纷纷辞职,他累计投入了数百万都成了水漂。失败了,是因为不努力?还是因为不坚持?都不是,而是他的基本逻辑出了问题。

这个朋友想通过让利给客户的思路也许没错,商界也有这方面非常成功的案例,正如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开市客(Costco),它的经营规定是任何商品定价后的毛利润率最高不得超过14%,毛利超过14%需要董事长签字。Costco接近个位数的毛利润率,除去费用,交完税款等之后,纯利润就几乎为0了。现在,Costco在全世界经营超过 581家卖场,分布遍及八个国家,全年营业额超过779亿美元,为超过 6200 万的会员提供最好的服务。

可是,你与Costco的资源差别有多大?它是如何从零开始起步的呢?即使你的APP里面商品价格很有吸引力,又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且信任这个平台呢?让一百万、一千万的人看到这个APP的成本会有多少呢?恐怕一个小小的商务团队、砸进去一两百万做软件和运营是远远不够的吧?这一步无法成功实现,更不要说让客户推荐新客户和缴费成为会员了。

往往看起来很美好的想法,要去实现的路径中必然存在着极其困难的推进,如果盲目乐观则会一败涂地。所以,能否成事的关键是看那些不到的内在因素,也就是一个人如何理解把事做成所需的因素和逻辑,老胡称之为做事的关键假设,它决定了其将采取的行为。

能成事的人,其关键假设是能够发挥核心作用去实现目标并能控制风险,从而行之而有效的因素。

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掌握关键假设是否有效的判断原则。

第一,以事实为基础

要去做成事,虽然具备积极乐观的想法很重要,但千万不能仅仅靠它。虽然我非常倡导有创新思想,灵机一动的念头非常宝贵,但那并不意味着你突然想到的思路,甚至是闭关数日冥思苦想出来的方案就是机会,世界上的聪明人太多,很多你想出来的东西,其实早就被别人论证过无数次,或者早已经采纳,或者早已经被证明不可行。

真正的思路是在朝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不断被否定打磨而成,绝大多数的想法都可以找到事实信息来证明其可行性,只不过多数人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想法,或者说不愿意看到与自己相左的情况就埋头向前冲而已。

特别要注意的是,以事实为基础并非仅仅是看当下的情况如何,还要包含趋势性,也就是说现在看来也许是对的事或者运作逻辑,但却没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在趋势上很快就会被淘汰,而你如果没有看到这一点,仅仅把静态的信息当作依据,你以为的机会就会在将来成为危机。

相信很多70、80后会记得,二十年前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有一种生意特别火,就是录像带租赁业务,那时候没有互联网,很多家庭都购买了录像机,可以租赁录像卡带看影片,经常看到人们抱着一堆录像带去还,又带着一堆新租的回家。

有人就看到了商机,认为录像带的需求量一定会非常大,耗巨资从日本引进生产线在大连建厂(后来才知道这是已经被日本淘汰的产线),结果第一批录像带还没有投产,光碟就出来了,工厂很快就倒闭

现在看起来有些啼笑皆非的案例,在当时的情境下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是对的,或者认为生不逢时,看起来败给了时代发展,实际上输在太笃定自己的想法而忽略了事实的发展趋势,如果对行业技术有所研究,投产光碟恐怕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第二,别人成功的因素,未必适合你

这一点是最普遍的问题,因为人们总是习惯于将某人的成功或失败归结于某一点,而无法系统完整地去看待,因此陷入一种“借用”逻辑的危机

  • 他是做餐饮挣钱的,我做餐饮也可以;

  • 这个公司多元化失败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专注当下的行业;

  • 他们做直播带货销量暴增,我们如果做直播也可以;

  • 他在公司熬出头了,我继续干下去迟早也会一样的;

    … … 

越是看起来没错的逻辑,越需要去深度思考:背后的其他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哪些是你不具备的?每实现一步需要付出多大代价?

一个做贸易发家的老板,虽然业务已经过数亿,但总是觉得心里发虚,在他眼里自己成功的贸易业务都是不踏实的,经常跟股东们说未来一定要做实业。他身边有很多企业家朋友都是从代理经营开始,然后通过实业来退出自己的产品,形成品牌后做大做强的。他认为自己也同样可以,现在公司的客户网络加上自己的产品,那无论是利润,还是对客户的影响性来说都会得到极大的加强

终于,“机会”来了,认识的一个变频器制造厂业绩不好,有位大股东要退出,他以极低的价格获得了工厂的控股权,测算后认为现有的客户群但凡有20%采用自己生产的设备就能让业务翻数倍了。接下来信心满满地替换掉了原来代理很多年的产品,整个公司的销售网络都发动起来推广自家的产品,为了打消客户的疑虑,前期在价格上做了很大的牺牲。第一年亏损1600万,第二年亏损超过了3000万,连带贸易公司也陷入了危机。

其实,他只看到了表面的逻辑有了长期稳定的客户,自产产品就能减少中间环节,获得更多盈利。把这个作为公司成功的关键假设,就是陷入了“借用”逻辑的危机,他没看到的东西太多了,例如客户虽然信任公司多年,但更加信任以前代理的品牌,更换之后即使关系很好,但客户是否敢冒险大规模采用?由于价格低、利润低,业务人员对推动自有产品没有动力,看似在推,实则无进展。

所以,他关于“在良好的客户关系基础上推出自有产品”的关键假设并没错,只是因为太想做到这一点而忽略了很多前置条件,没有去处理好的情况下就大规模开展起来,导致损失巨大。

第三,关键假设一定要结合系统思考

对做事的关键假设很容易成为一条线,的确看起来很多人、很多企业是通过“简单粗暴”的做法获得成功,但他们背后真正的做法一定是有系统性的,例如看起来海底捞是通过服务致胜,但实际上可怕的是他的供应链生态,如果没有系统性思考就会在正确的方向上做出不靠谱的事,并不因为是不认真、不负责,而是只局限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做事,忽略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单方面的努力下无法成事。

富士胶片(FUJIFILM)的成功转型就是系统化思考下进行关键假设的最佳案例之一。

20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和数码化浪潮的出现,数码技术几乎完全取代胶卷,富士胶片原有核心业务急速下降,公司明确意识到新时代来临了。当时董事会最多的声音就是立刻借势转型主攻数码相机市场,但董事长兼CEO古森重隆认为数码相机势必进入价格厮杀的市场状态,富士胶片全力进入数码相机市场获得的利润不足以弥补胶片业务下滑的利润损失,因此这并不是一个最佳选择

最终富士胶片经过全面和深入的调查之后,认为走出危机的关键是要确认公司所拥有的技术,以及在什么领域能够进一步应用这些技术。富士胶片选择了医药品(化妆品)、医疗设备系统、光电、数码影像、印刷以及高性能材料等6大领域,这都是成长潜力巨大的领域,同时这些新的事业领域能很好地融合现有技术和新技术,以及现有市场和新兴市场。进入21世纪后,富士胶片在这6大领域都取得了出色的表现。

可以看到,富士胶片对走出危机的关键假设是在系统思考后的成果,不仅面对当下的危机,还必须系统化地思考未来的发展,从而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每个人、每个企业在围绕目标行动时,最核心的影响就是其关键假设,通过本文所介绍三个方面的审视,一定要能够客观地看到自己是如何进行假设的,它们是否能行之有效,掌握好这些是成事的首要条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