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长方法,进化了

1

原成长方法

今年年初二,有个星友留言问我:

水墨:大雄老师,你的读书方法是怎样的?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个给大家分享下我的回答。

水墨,新年好!

这两个问题,都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至少在爱学习的群体里面,经常会讨论到的问题。

下面说说我的想法,不一定对,当作一面镜子参考。

1、关于读书方法

从上学到职场,其实我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

上学时,追求广度,博览群书;喜欢咬文嚼字,细细玩味;恨不得把每一个字都吃进肚子里。对于好书,读书的方法,逐字阅读、精华摘抄,反复揣摩。

工作后,偏向实用,以解决问题、困惑为主。读书的目的性更强。

打个比方,如果【读前思考】、【阅读】划分时间比例的话,上学时【读前思考】最多只有10%,而工作后可能占到30%,甚至更多。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解决问题or获得新知?想从书中获得什么?

想,放到第一步。然后,继续看提纲、看书评,把一些关键结论先看一遍,看看是否能解答自己的困惑,如果有帮助,再找到章节去读。

上面讲得东西多数人都是了解的,这只是一个点。还没有串成线、面、体。真正有效的读书,还要结合学习时间线上的交叉、融合、检索。

推荐你看一本书:《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是一本很实用的工具书。

2、关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光靠读书,是做不到形成知识体系的。需要实践、试错、总结,才能得到真知。

知识体系的搭建:搭框架→填充→校准→打通→持续进化

1)搭框架:书是一个好东西,能帮我们梳理框架,这个可以完成第一步。比如说,产品经理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模型、技能树有哪些?这些从书籍上,可以得到答案。

2)填充:这一个过程是,看书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看得懂,不一定做得到,所以就需要持续的练习。比如,写一个竞品分析,看别人写得头头是道,到自己写就想挤牙膏。思路没有形成、原材料不够,就很难写。

这一个过程,关键是积累小的技巧、小的方法、小的知识点。

3)校准:报告写得出来、产品推动上线,这个时候,要知道好、坏。这个阶段就是在自建一个价值评估体系。知识体系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体系,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不断校准自我认知,积累经验、方法,遇到问题逐步能够举一反三了。这时候你已经开始有一些小的方法论、小的知识体系了。

4)打通:像习武之人,打通任督二脉,把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融会贯通。不仅能够在一个业务上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还能在各个业务上迁移、应用,而且做得得心应手。这个境界,才叫打通。

5)持续进化:终生学习的人,没有停止的那一刻,他会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认知、提高自己的格局。所以打造知识体系,没有终点。

我平时是通过有道笔记记录自己的一些知识的。不断填充、打怪升级。

2

进化版成长方法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境:道理我都懂、方法也知道,就是很难落地、产出预期结果。我也时常有这样的难题。

很幸运,今年看了《掌控习惯》这本书,真的是后知后觉。微信读书推荐值85.7%。是一本很不错的书籍。

先说说,它给我带来的一些小变化:

为了让自己每天读书:我把手机的背景图片、屏保设置成一本书。同时把微信读书,放到界面非常显眼的位置。

每次拿起手机,我就会收到非常强烈的心理暗示:我今天读书了么?

去年刷短视频,用了很多时间。回想起来,也没有感觉学到了啥,挺浪费时间的。

所以,今年起,我把微信视频号的入口隐藏掉了。每次我想看快速看,还要去设置-通用里面打开,增加了我的使用成本。这样一来,我的使用频率极大降低。

书中给出对应的建议其实是:让好的习惯,显而易见;让坏的习惯,脱离视线。

更多知识点,我建议大家自己去看,去领悟。相信你能收获很多。

这些都是一些非常非常微小的变化,但是它带给了我极大的成就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