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996 ,忍不住说几句

关于996,忍不住说几句。

1

回想我最好的、最舒适的工作状态,是五年前刚创业的时候。那时候别说996了,简直是24×7的状态。我们就住在别墅里,从早到晚讨论问题,边出原型边写代码、边做设计边聊营销。随时响应,永远紧张。

那时的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状态下,疲惫,但是真的算是很幸福。这种高强度是自己的选择,你知道你在为什么奋斗、知道你在为什么努力。创业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跟熟悉的同学朋友在一起,就像读大学时搞社团一般,开心着就把事儿给办了。

这是我说的第一个点:996 与幸福感没有必然关系。

大家觉得痛苦的原因是什么?是拼命工作的产出,实际上是在给企业家和资本家打工。

然而,事实就是这样。

2

Caoz 老师的文章(关于程序员的996,我们谈谈历史和逻辑)中有个观点很中肯:现在最不缺的,就是肯加班的程序员。

大量的互联网公司,之所以能强迫大家996,本质上还是没得选。这就是很残酷。表面上看着风光,月薪五万的程序员和产品经理,都是拖着一副超负荷的身子在透支生命、荒废生活(事业有没有荒废不一定)。

职场就是资本市场,劳动力就是商品,供需和价格永远是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做匹配的。早期加入互联网的人,是属于冒险者,他们付出的成本是更高的风险预期,这是合理的。在互联网已经到如今地步,做选择还值钱吗?就因为毕业的时候选择了一个人尽皆知的热门行业,就得到比其它行业多几倍的工资,这样合理吗?

互联网人才市场无法降价,这在竞争激烈的招聘中是无法接受的。结果就是,互联网公司就只能提升劳动力的单位产出,以匹配购买劳动力的价格。

为什么敢这么做?本质还是这个行业并不缺能接受996的从业者啊。现在的市场现状是,同样的薪资,100个人都能接受955,只有20个人能接受996,没关系,互联网公司可能只需要10个人。因此不仅可以薅到能接受996的人,甚至还能做一些筛选。

这是我说的第二个点:996看似是许多人不得已的选择,其实是市场匹配的结果。

4

那么某些互联网公司讲的那些大道理,真的make sense吗?显然不是的。

你赚了便宜,就默默不做声好了,还非要跳出来讲鸡汤,说每个人都应该996,把996跟理想和奋斗挂钩,这就真的既蠢且坏了。可以理解这是公关的重要环节,稳定军心很有价值。可是这就把现在的人想得太傻了。

工作本质是劳动力的贩卖,不是什么追求理想。没有人的理想是给一个公司肝脑涂地。大家只是疑惑,996除了当下的收益,长期是否真的有收益?

就说风口浪尖的某巴,能够凭借996持续奋斗,升职加薪的人能有多少?众所周知,在某巴里高P的晋升难度堪比登天,勤奋只是一个小因素,能不能适应岗位、能不能有好的产出、能不能得到老板认可,甚至能不能符合公司价值观,都太受外部因素影响了,太看机缘了。10个听信了996就是奋斗基础的人,真正能奋斗成功的,能有1个吗?

某云爸爸说自己是无休的工作,才取得现在的成就。那国内是不是也有无数个刘云、张云、李云,也是这么拼命工作的,至今一事无成呢?

这是我说的第三个点:996不是成功的基础。这么讲的公司,既蠢且坏。

5

结合以上几点,就能发现,真相还是残酷的:无论怎么讲这件事情的正义与否、道德与否,都不能改变现状。因为996的存在是合乎逻辑的。

就像金老师在即刻讲的:

某些互联网公司只是说错了话,把话收回来就行了。或者哪怕不承认错误,也不耽误他们来年依然有无数的校招生应聘、接受着996的高强度工作。

对于不得不过度出卖劳动力的年轻人来说,也只有这样的选择。求职市场其实是开放的,他们依然在忍受996,就代表着他们对收入的追求高于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现在早就不是工作包分配的时代,我身边的程序员和产品经理,本科专业五花八门;我身边曾经学计算机和 UI 的朋友,也未必都在做互联网工作。这依然是个人选择,像我过去创业时能够自己把握、决策的机会,几乎不可能再给没有背景的年轻人了。

然而如果由于不可抗力(舆论或者政府),互联网公司决策要修正为正常的工时,结果就是刚刚提到的原本来求职的20人,变成了100人。对于新涌进来的80个人,诸位又有多少信心,可以比得过他们呢?

写于加班中的周六 ^_^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