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智商》与产品经理的心智模型

最近翻万维钢的《智识分子》,里面有篇文章提到了《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快速阅读了一下,解答了我一些过往的疑惑。

简单说下几个要点。

1.智力测试有其局限性。

小时候有个朋友,功课做得特别好,智力测试也都是极高的分数,小学初中的时候一直是名列前茅,到了高中成绩却跌得厉害,高考更是没有考到头部的高校,只在地方将就读了四年,如今就真的是「泯然众人矣」的感觉了。

要是说他现在变笨了、做测验题就做不好,那也不对。他依然能很好地通过测验。不过回顾他人生,他自己也都认为自己并没有特别聪明,在许多问题上也搞不太清楚,不如身边的很多人。严格来说,智力测验是测出来了一定的智力水平,但仍然比较片面,不能完全将这个智力测验的水平就等同于聪明。

这本书里提到,智力水平尤其是智力检测得来的那种,局限性非常大。由于要快速检验一个人的智力,大多数题目会将背景设置得相对简单,消除题目背后的专业性。因此我们看到的大多都是图形数字之类的简单逻辑推理,不会出现什么在金融行业的一个风投决策的问题或者在汽车行业如何做流线型设计的问题,后者需要大量的背景补充和经验积累。

这是第一个层面,即智力测试是不能代表是不是真的智商高、是不是真的聪明的。

2.智商高不代表有理性思考的能力

第二个层面,哪怕是真正的智商高,也不代表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强。这点在我这两年接触了大量毕业生和新人产品经理后有很大的共鸣。

许多名校毕业生,履历光鲜,谈吐中能感觉到智商优越,但涉及一些深入的问题,答得未必都尽如人意。许多问题带有背景和知识范畴的限制,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多聪明都没用,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是否有良好的抽象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反省能力,这才是可以处理复杂问题的关键。

作为产品经理,不像其它的职业有许多现成的理论体系去学习参考,学成了就成为熟练工,书中称之为陈述性知识,都是固定的。产品经理日常遭遇的问题特别需要抽象,比如用了一种常见的增长方法后效果很差,意识到这个方法不起作用是简单的,但要洞见背后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更佳方案,就要好的抽象分析能力了。

3.心智模型

作者提出的心智模型是这样的:

《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了系统1和系统2,跟这个模型类似,图中线上的两个部分就相当于系统2,线下就是系统1。

线下的自主心智就是我们平时的快速反应,不做深入思考的。看到黑人就觉得比较暴力,看到阴天就觉得要下雨等等,都是直觉就做出判断的。

线上的则是需要思考的,消耗脑力(能量),成本比较高。算法心智是最核心的,做各种推理演算的部分,自主心智在遭遇搞不清楚的事情时会求助算法心智(为什么这个黑人不暴力?为什么阴天后没有下雨?),而算法心智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自主心智,防止我们总是用直觉做判断。

那反省心智是什么?按我的理解,就是再抽象一个层面,要对心智再进行反省和总结。从黑人不暴力,算法心智的总结可能是「黑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也有好有坏,不能刻板印象」,到了反省心智的一层,就要去耦和模拟(具体概念可以读一读原书,不太好解释)然后得到的总结会是「单凭人种属性来判断个体的特征,是有误的、没逻辑的」,这就是反省心智的价值了。

由此可以看出,能否从直觉之上更多用算法心智思考,能否在算法心智上再多考虑抽象模拟,从这个世界认知的各种表征里抽象出各种规律和方法论,是判断理性能力的核心标准。

4.产品经理的心智

延伸一点讲,产品经理的成长中,理性能力或者说逻辑能力的成长,也是这三段式的。应当是第一层:能大概判断、从直觉上感知到问题;第二层:能全面、合理地分析问题以及给出逻辑上讲得通的解释;第三层,可以从经验里抽象出相对有效的方法论。这与书中心智模型的层次是差不多对应的。

这种三段式可以运用到不同的模块,比如我之前就提过,产品经理认知用户有几个境界。第一层,不知道自己用户是谁,不知道自己用户在哪;第二层,遇到需求,可以找得到自己用户,问出感想;第三层,对用户足够了解,看到问题或者需求,立马能判断准确自己的用户会怎么想;第四层,能抽象出对用户的认知,有一个画像说明或者指导手册(不一定是实体的),让其他人也能快速预判用户的想法。是差不多的意思。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