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散的福布斯颁发起阳光普照奖 | 良计感悟日常

今天依旧带来5条日常感悟。

1.任何一个公司成长到足够大规模,最头疼的问题一定是价值观问题。


7年前的“中供铁军黑名单事件”差点毁了阿里巴巴。当时大量员工内外勾结,收受贿赂,引入无良商家,导致假货横行,引发消费者大量投诉。最后阿里B2B公司的CEO,COO双双引咎辞职,一大批中基层员工离职,影响不可谓不大。


如今拼多多遇到的问题和这个如出一辙。


一个企业成长地太快未必是好事。太快往往根基不牢,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带来致命的打击。


而一个企业的崛起如果还带有资本的原罪(事实上很多企业都是这样),那么未来的洗白成本会随规模的增大而呈现几何级增长。


腾讯成立六年才上市,随后的3Q大战将它第一次大范围曝光在媒体聚光灯下,再往后“腾讯抄你怎么办?”成为投资人对中国所有创业者的天问。这些都直接促成了后来腾讯开放平台的战略,提出“腾讯是底层,微信只做连接器”。


阿里当年的黑名单事件之后,马云特别加强对企业的价值观管理,走到哪里都在强调公司的文化理念。


这两家公司都曾经历过大劫。反观拼多多,它的劫才刚刚开始。


然而,从拼多多第一次公开应对媒体的姿态来看,显然水平还不过关。那句“拼多多还只是个3岁的孩子”被媒体无限放大,进而被解读成一种杨超越式的耍赖,这无异于火上浇油。


当所有人把你捧到高点的时候,除了去享受香槟和聚光灯,还要想想怎么能够平稳地走下来,而不是重重地摔下来。


这是值得每个创业者仔细思考的问题。


2.在大城市生活久了的人,都可以去看看是枝裕和的电影。对的,就是那个今年凭《小偷家族》拿到戛纳金棕榈的日本导演。

是枝裕和喜欢把镜头对准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讲述他们的无奈和挣扎。但他却不像国内导演拍这种题材最后都是卖惨,而是客观安静地纪录真实,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的温情。


比起那些动不动就哭天抢地,或者最后呼吁政府的电影而言,我更喜欢这种看完之后觉得啥也没讲,但回想一下又觉得尽在不言中的作品。


我对他印象最深的电影是2004年的那部《无人知晓》,据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片中14岁的小演员凭此拿了戛纳影帝,打败了我们的梁朝伟。另外还有一部《海街日记》也不错,有绫濑遥和长泽雅美,很美很温馨。


是枝裕和的片子都有点致郁,看完之后要好一会儿才能缓过来。但多看看这种影片,能让人对生活怀有一种知足和感恩。


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里,也不是每个人冬天家里都有暖气。我们在享受物质生活幸福的同时,和我们也许只有一墙之隔的人,还生活在残破不堪的出租屋里,吃着过期的罐头,穿着捡来的衣服。


这才是生活完整的面貌。


过去我以为感恩什么的都是冠冕堂皇的词句,是中产乃至资产阶级惺惺作态的说辞。可当经历过人生的众多波峰与波谷之后,才发现能吃喝不愁地好好活着,是多不容易的一件事。


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过,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还依然热爱它。


能做到这一点的人,真少啊。


3.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去看一些情啊爱啊的文章,多看看有逻辑有深度的分析长文,这能了解这个世界各个领域的运转规则。


像商业,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论述文章,可以多看看别人是怎么分析问题,从哪些角度下手,如何论证观点的。学会欣赏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有兴趣还可以假设自己是其中的一方,模拟在那个情形下会如何思考问题。


比如最近拼多多的这一系列事情,你觉得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解读?


例如站在监管者的角度,拼多多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态,会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站在3亿用户的角度,拼多多为他们带来了哪些好处,是否满足了这些人“消费升级”的需求?


站在精英人群的角度,为什么他们如此鄙视拼多多,这背后反映出他们怎样的价值观?


站在拼多多的角度,这家公司应该如何度过这个危机,未来如何转型?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腾讯投资拼多多的战略意义在哪里,阿里的应对方法有哪些?


把热点事件作为锻炼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素材,而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坚持下去,日积月累,你的思维能力才能稳步提高。


我自己平时看的多的有哈佛商业周刊,虎嗅,36kr这些,也推荐各位关注。


另外,我不喜欢那些写情爱文章的公众号,倒不是因为这个题材不好,而是如今写这个题材的基本上都是流量思维。换句话说,这些人写文章不是靠智力,而是靠民意。


大众喜欢看什么,他们就写什么。什么东西突然火爆了,就顺着大众的意愿去做延展,丝毫没有自己的态度和思考,所以很多时候前后矛盾的文章比比皆是。但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一个号背后可能养了一群人,大家共用一个ID进行输出,观点相左也难免。只是懵逼了读者,昨天看还在宣告女性经济独立,今天的文章就说男人应该为你花钱。


滑稽啊。



4.最近谷歌回归中国的新闻让不少人高兴了一把。大家转发李彦宏的朋友圈,对其称“想要真刀**再和谷歌PK一次”的说法纷纷表示嘲讽。


然而实际上,当年谷歌退出中国的时候,其市场占有率就已经落后百度(70%),百度的崛起并不是占了政策的便宜。虽然我个人不喜欢百度这家公司,但这还是要有一说一。


大家之所以对谷歌充满期待,用郭德纲的话来说,“全是同行的衬托”。


这些年百度的名声连年下跌,“百度公关”一度成为广告行业最具挑战的职位。谷歌在这个时候选择回归,自然是顺应民心。


然而谷歌也有自己的问题。


人民日报近期发的推特中,特别强调了“遵守中国法律”这一点。这也是当年谷歌退出中国的关键原因。


谷歌代表了西方互联网世界崇尚自由的精神。但任何事情都要分多面来看,自由虽好,无限制的自由就不那么美好了。百度是为了赚钱而把广告信息强行塞到你面前,谷歌却是不管好坏全都呈现给你。


这种工程师文化的公司,和今日头条的张一鸣所信奉的“算法没有价值观”很相似,讲究效率,极度理性。然而今日头条后来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了。


算法可以没有价值观,但人要有。最近国家对互联网信息的监管越来越强,该说什么,能说什么,红线在哪里,这些心里都要有数。往大了说,这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往小了说,这是企业的政治觉悟。

看来谷歌的路还长着呐。

5.福布斯应该是中国最喜欢搞排行榜的商业媒体了,其最近新出的“30岁以下精英”又一次成功刷屏。


自几年前中文版团队解散之后,这家美国老牌的商业杂志在中国的动作就鲜有耳闻。直到最近这个“30 under 30”的排行榜横空出世,才将人们的视线又一次聚焦在这个最喜欢给富豪们排排坐分果果的媒体上。


说回这个榜单,特别有意思。过去几年都是选30个,今年一下子搞了600个人出来。我的第一个反应是福布斯怎么跟国内一些电影节音乐奖一样,颁奖全是阳光普照,每次都是一个营的人拿奖。


另外,这个榜单里居然还有一个P2P爆雷平台的CEO,据说现在已经被刑事拘留了。


这都让人对榜单的含金量不得不产生怀疑。用42章经曲凯的话说,这应该算是福布斯的“通货膨胀”。


实际上,往年福布斯的榜单都曾遭受过诸多非议。有上榜人实名澄清自己没那么多钱的,有质疑其评估专业性的,还有花钱买榜的。


一个好端端的表彰大会,就变成了人民群众的吐槽大会。


本来这种榜单在中国就比较敏感。真正有实力的人未必愿意上这个榜,很可能国税局查偷税漏税的就从这上面顺藤摸瓜;反而是实力不够的喜欢拿这个当自己行走江湖的头衔,却容易落得一身diss.


所以到头来,无论怎么选,最后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索性以后这种榜单就改成用区块链投票好了。所有候选人都要接受全民审视,所有投票数字都实时公开。真正的透明、公正、去中心化,还能杜绝刷票买榜的嫌疑。福布斯就躲在后面发行个虚拟币什么的,炒炒概念,蹭蹭估值。币种名字我都想好了,叫“福不服”。


我觉得这个商业模式就挺好的嘛。

最后插个小广告,

Boy的商城最近又上新了


有兴趣的点击下面逛逛吧

???

大家周末愉快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