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贩卖焦虑的文章没有一个是为你着想|良计感悟日常

大家好!以后我打算开个小栏目,不定期分享一些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思考感悟(也可能是吐槽哈哈)。因为每一条篇幅都很少,构不成一篇文章,所以干脆把它们集合起来分享给各位。

另外今天文末是好久不见的自制钢琴曲,也希望大家会喜欢=)

以下是今天的5条日常感悟:

1.工作上把一件简单的事情说得无比复杂就是犯罪。明明一句话能解释清楚的事情,非要洋洋洒洒写千儿八百字,有这个文采的人应该去写小说。

我的老板曾告诉我一句记忆尤深的话:

把10页PPT写进1页是本事,把1页PPT写成10页是蠢事。

高度的凝练总结是每个人必备的工作技能。其实这个不难,把中文最基本的缩句练好,能解决90%的啰哩啰嗦。

比如:7岁的弟弟津津有味地吃着树上刚摘下来的苹果。

缩句:弟弟在吃苹果;

再比如:去年我们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得到了显著提升,销售利润获得了跨越式的增长;

缩句: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利润双增长;

这种缩句只用把定语,状语,补语进行压缩,保留句子主谓宾语就行。平时阅读的时候就可以练习,把作者的文字不断进行缩句,最后你培养出来的是看事物本质的能力。

还有一种缩句是将表层意思转化成深层意思,这个就要结合对方文字的语境和背景了。比如说话喜欢兜圈子的人,明明不想接这个工作,可他却不直接说,而是要么说自己能力有限,要么说马上要开会了。这时我们就不要看表面文字,而是揣测文字背后的意图。

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这不仅能提高你的思维能力,还能带来很多乐趣。

2.很多公司把开会这件事当做一种“任务”而非解决问题的手段。只有无能的人才会没事喜欢开会。因为这是为数不多的,能向老板展现自己有在认真工作的证据。

其实开会是个很耗费成本的事情。一大圈人呼呼啦啦坐在一起几个小时,加起来可能是一个部门一天的工作时间,可有价值的产出物往往少得可怜。低效的人以为开个会就万事大吉,高效的人想的是如何不开会就能解决问题。

以前读到一本书,提到比尔盖茨在微软的时候有个习惯,走到哪里都会带个便签纸。碰到问题就拉过来一张小黑板,召集几个人讨论一番,然后把结论写在便签纸上,最后“啪”地一下贴在黑板上,20分钟搞定。

能遇到这样的老板是一生的幸运。

3.在中国,语文是最被低估的教育(第二个是逻辑)。很多人毕业之后连最基本的自我表达都不行,写东西超过800字就不知道该怎么写。

反而是英语被提升到无比重要的地位。很多人中文水平不咋地,英文说得溜到飞起,连喝杯水都能说:

“May I have a cup of water?\”

这让我非常非常不理解。

这不是说英语不重要,而是不要顾此失彼。中国近30年来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很多外国人都跑到中国来淘金,他们主动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人家这股劲头恨不得到我们地盘上来抢工作。

反而是我们很多人,连自己的母语文化都不愿意去了解,写邮件写方案写文章错误百出,语法混乱。最要命的是还不自知,洋洋得意。

以前读书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每周都要看一两篇成语故事,读春秋史记,论水浒三国,这种耳濡目染其实对后来的成长发展非常有帮助。

现在什么游戏八卦抖音快手全有了,娱乐生活倒是丰富极了,历史文化的东西却没人愿意读了。举个例子,我读书的时候只知道鲁班是工匠之神,可现在的小孩提起鲁班都以为他是个在中路放炮的。哎,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4.接上条,好歹中国的学校里还有语文课,但逻辑课是没有的。这就造成很多人的逻辑思维只能通过工作以后自学。

做理工或IT的还好一点,做文科工作的人很难有条件去锻炼。

而现在的媒体环境,基本上就是谁嗓门大,谁标题狠,谁猛料多,谁就被推崇。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没有逻辑的事情。

自媒体的发展让人人都有说话的机会,但也让这个行业变得鱼龙混杂。很多没有受过基本媒体写作训练的人,凭着一两篇爆文横空出世,为了流量什么都敢写。规则、底线、价值观在他们眼里就是一文不值的东西。

而很多喜欢他们的粉丝,考虑问题不经过大脑。只要我喜欢他,他说什么都是对的,他犯过的错都是不小心,diss他的人就是嫉妒他的成功。这种无脑式支持成为一种奇观。

没有人去关心证据充分,逻辑自洽,自圆其说。因为独立思考太累了,杀死那么多时间和脑细胞,还不如听听别人怎么说。而就是这个“听听别人怎么说”,成为别有用心之人的利用点。

讲到这里,突然觉得读书时候的数理化真是有用。虽然它们不能让你年薪百万,随时超越同龄人,但那些原理,概念,还有推导方法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工作后的思维。相反很多不重视这一块的人,空有一张嘴却经不起更深层次的拷问。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工作背景各种牛逼,却连最简单的增长曲线图都看不懂的XX总监。更不要说什么平均增长率,复合增长率这些概念了。去客户那儿提案被人家问得一问三不知,这事儿真挺好笑的。

5.所有贩卖焦虑的文章没有一个是真正为你着想的。

“同学身价上亿了”,“邻居创业成功了”,“闺蜜买了三套房了”,这些故事并不能给你带来任何有实操性的帮助。说来说去都是要你走出安逸,学会选择,不要逃避。换句话说,都是观点,没有方法。

走出安逸?怎样才能走出安逸,如何克服懒惰思维,我不要10分安逸只要5分安逸5分艰苦行不行?

学会选择?怎么去做选择,如何考量不同选项的优劣,我怎么知道哪个选择才是最适合我的,我是不是先得分析自己?

不要逃避?我知道逃避可耻但是有用,你怎么解释这个?我也不想逃避,但面对的挑战我一人承受不来,这又该怎么办?

你看,细细思量一番,依然有很多问题。

广告中有个技巧叫“恐慌式营销”。比如一个卖防尘面具的,他不会先告诉你我的防尘面具工艺有多好,材料多先进,而是告诉你外面雾霾越来越大,废气越来越多,早晚有一天你会得肺癌而死。他先通过各种方法引起你对死亡的恐慌,然后告诉你不想死就来买我的防尘面具。

贩卖焦虑的文章同样是一种恐慌式营销。

但是,你引起恐慌之后如果能提供相应的解决思路(我们就不奢求方法了),这还说得过去。可很多鸡汤文费劲心思去描述恐慌,最后两手一摊随便喊两句“不要恐慌啊”,就结束了。这就好比先把你抛到空中却不接住你,飞得越高摔得越疼。

活在中国,谁都知道房价高,上学贵,看病难,单身多,这些没必要每个月都重复一次变着花样来讲。把大家都知道的问题反复说,跟我开头提到的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都是一种犯罪。

没事多看看能开拓眼界和知识的文章,或者了解一下国家大事,这些都比焦虑有用。我现在最喜欢看的公众号是人民日报,跟着党走做什么都不会错。

以上就是今天的感悟。最后送上一首Boy 弹的钢琴曲,来自美剧《西部世界》。

祝大家周末愉快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