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公司如何跨前一步,不做广告中把广告做了?

本期专访「城市营销关系场」倡导人/「成都实效机构观念研究院」掌门——吴昊。

※成都实效机构观念研究院:前身为国内知名地产广告公司“实效机构”,现转型为产品加营销解决方案提供者,却仍然因为做出精彩的广告作品被广为探讨。

和吴昊说上话那天,他说他正在外地出差,红眼航班连坐了3趟。

还没见过吴昊,也没想过他样貌。当他把我索要的「自己觉得有气质些」的本照发来后,盯着他眼睛看了半天,感觉这眉目怎么有点关云长呢,这巴蜀汉子回我句:哈哈,老咯。

以下为访谈内容

《广告公司如何跨前一步,不做广告中把广告做了?》

  程鸿蔚(以下简称程):

听说,你现在不主要做广告了,那你在做些什么呢?

  吴昊(以下简称吴):

目前主要为开发商提供“产品解决方案”和“楼盘卖法解决方案”,具体说来,产品解决方案, 即根据土地的情况和难题,寻找客户、定位以及建筑空间迭代等一揽子解决计划;楼盘卖法解决方案,即根据项目的市场难题,思考定位路径、客户价值,以及案场传达和广告传达。

  程:

营销本来不就是甲方题中的应有之义么,你这样从广告切过去,跟甲方的营销需求有何差异呢?

  吴:

因为高周转和标准化的经营思路,甲方营销体系更健全和强大了,但都围绕着“卖房子”这事;我是反过来理解的,买卖不是单相思,所以我的营销体系主要解决“买房子”这事,即站在顾客角度思考楼盘价值点。这本身和传统广义的广告精神一致,只是我去衍生出新的体系了。甲方营销思考围绕如何“卖房子”,实效机构则专注思考顾客为什么“买房子”,营销硬币的 AB 面,但真不在一个世界,配合得好就是补全。

  程:

上次好像你们有个课件,被流落出去让人当做售楼通道应用了,你怎么看这事?

※ 不久前成都实效机构观念研究院培训课件里的销售说辞,文案被某高端楼盘做成了一系列售楼部物料。

  吴:

这种事情太多了,还有 copy 售楼部整套的,还有把课件 copy 走自己去赚钱的。哎,很多人 没有原创精神,也没有知识产权意识。我因为埋头攻克项目难题,所以还没有精力去理会这些事情。

不过,我们发布案例的频率越来越低了……

但是,我们的方案几乎都是根据楼盘的地缘和竞争关系,量身定制的,把 A 楼盘的内容放到 B 楼盘去,不符合当地社会气场,我们内部都是严格禁止的。

如果 copy 就能解决问题,那思考还有什么意义?

  程:

你的「关系场」理论,对甲方的营销系统,会发生哪些方面质的改变?

  吴:

关系场理论,不是迭代营销体系,而是对楼盘的价值做出了重新定义。之前的楼盘价值模型,主要是根据地段、成本、形态和配置去引导顾客的,会出现很多难解的题:比如门对门两个楼盘,规划指标都是一样的,但是成本完全不同,如何卖出两个价格。

关系场是从社会学的角度重新定义空间价值,简单来说,空间为什么值那个价格,是由使用者和使用者的目的决定,根据使用者的社会阶层和家庭关系去规划空间。就可以出现门对门两个价格的楼盘现象。

因为里面住的人不同,楼盘里面的关系场不同,所以价格不同。

  程:

其实你跳出楼盘个体来看城域地产营销,应该会指导广告推广做的更有针对性呀,你是完全放弃了这一块的深掘吗还是在左右平衡?

  吴:

我已经不准备深挖广告价值了,因为营销的世界更大。当发现可以从产品和营销战略上取胜或者规避风险时,就再也不会满足于“画面”的单一刺激。虽然会让广告的效果更好,但,那只是顺手的事情。

但是广告表现和传达这一部分,不可能放弃,因为顾客对楼盘的信息接受,除了案场的展示、销售的嘴巴,就是平面的传达了。没有广告这个口径,营销是不健全的。

痛苦也在这里,我们能找到一个把视觉抄得很美的平面,但几乎找不到能懂顾客心中那幅画的设计;能找到陈述信息点的文案,但几乎找不到理解顾客生活方式场景的文案了。传统广告模式,再不迭代,就要自己杀死自己了。

  程:

如果你的观念研究院不再把广告包装当重点,那甲方需求你的价值都是城市战略认知上的改变吗?

  吴:

甲方对我们的需求,主要是对“空间价值”的理解。

因为我们专注研究社会和关系给到空间的价值,所以在产品的设计上,我们更能引导顾客;并且在空间价值的营销传达上,更能懂楼盘对当地市场的价值。

即便楼盘是开发商的亲儿子,但是当我们找到顾客眼中的楼盘价值,还是会让开发商吓一跳:原来顾客看他楼盘的优缺点,完全不一样;顾客购买和不买的理由,和他们预判的差异也会 很大。

能看到顾客眼中楼盘的样子,是开发商比较喜欢我们的原因。

  程:

你是因为地产广告几无阵地了,所以才改弦更张,企望从更高维度上影响甲方的营销行进路径?

  吴:

我是发现地产广告已经变味,所以才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思考楼盘的价值规律,探索顾客的购买逻辑,最终还是让顾客得到更好的生活。

  程:

如果现在都是这样的经营模式,那你的执行人员是不是相对纯粹了好多?你这样的定位相对于甲方而言,是一种什么样的伙伴关系呢?

  吴:

实效的团队成员,要接受的知识广度,就比传统地产广告人大太多了。因为不仅是广告计划,不只是懂创意懂媒体懂平面,还得懂社会、城市、家庭、角色、消费观、行为心理学、建筑 空间、运用场景等。

基本上就很难从市场上找到熟手了,每个人都得从 0 到 1 的培养,比如进入实效的第一次训练,就是回答“房子价格差的原理”,以及“顾客为什么要买房”等论述题。有广告经验的人待几天就走了,完全适应不了;没广告经验的人还能坚持下去,看到更大的世界。因为他们不会对市场人员、客研人员以及建筑师一起参与的营销计划,乃至撰写销售说辞,有什么诧异感。

我认为这是有益于年轻人的,毕竟好的开局,能让他们的职业之路越走越宽。对于甲方来说,如果拿地有经营困难,我们是他们想要的“产品经理”,做出产品草图和设计院一起深化落地;有时候是“开发顾问”,有时候是楼盘卖法战略制定的指挥官,有时候还下场做销售培训,也有人因为我们要提供平面设计稿,所以还是称我们为广告公司。最尴尬的事情是,接到开发商的广告招标邀约,一般打这种电话的甲方是不了解我们,但看过我们的广告稿,认为还比较有创意。但是,我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们,只好说“不参加招标”。

  程:

在我看来,你的营销占位拔高以后,做广告表现应该更精准短距有效哇,而且会让创作手段更宽松呀,你为什么不想让这一块也齐头并进呢?

  吴:

如果真正的广告背后是文化、产品精神、生活方式,那我们其实在所有端口都在做广告,找到让顾客动心和敏感的地方。从这一点来说,也可能是让创作精神改变了载体,而无处不在。但是,传统地产广告,已经缺失那种精神了。

  程: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传统执行格式的地产诉求局囿了你,所以想跳出来从更高阶地做差异呢?

  吴:

大概在 15 年以前吧,我发现甲方的推广计划经常没有营销目的,或者目的体现操盘人个人的喜好和审美,而没有顾客以及市场的竞争关系,从而让广告人乱开枪,很浪费生命。但那个时候还捏着鼻子做广告,和甲方的对接人员一起讨论营销,普及购买逻辑,还能坚持广告人的身份。

不能坚持的是出现在地产商高周转、标准化之后,很多公司的采购招标清单,甚至不能分清广告属于“智力服务业”,而不是“生产制造业”。

所以只能跳出来,否则我们会死亡。

  程:

目前,买你标的单的客户有没有新的构成不同了,你黏住他们,要做好哪几板斧的工作?

  吴:

前几年大开发商很多,现在我们服务的小开发商比较多。因为大开发商困死于工业化的标准和流程,自己也跳不出来,反而小开发商更重视市场、客户,认为每块地的难处并不同,需要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整体感受是,现在的小开发商更像开发商,而大开发商都是工厂+银行家,这肯定违背我们的空间价值观的。

我们的服务体系就比较复杂了,比如城市穿透性分析,顾客圈定和预期判断,产品价值梳理,购买角色设计,案场场景大战,广告话题创作。但基本上围绕一件事情:让开发商的产品迭代顾客的生活,或者找到楼盘让顾客动心的一面,并让顾客接收到。

  程:

你对现在地产广告人面临的鸡肋窘境,和地产营销大势的波云诡谲,有没有什么建言?

  吴:

不敢对地产广告人有太多的建言,因为窘境都是行业同仁们的亲手选择,我认为他们有诸多怨言,但并非真想改变局面。

千言万语一句话:广告业是智力服务业,不是生产制造业,不是靠数量和低价取胜,要养好自己的头脑、见识和阅历,让自己有价值,值“钱”。

地产营销的困局,其实也不复杂,之前疯狂于公司“卖房子”的动作,将来必须要懂得顾客“买房子”的理由。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做的事情有何社会价值,是从事一个行业最重要的事情。工作的逻辑是:你给我支付了多少钱,OK,那么你需要我做什么?请问我做得让你满意吗?然而事业的逻辑是:能为顾客创造价值。

  程:

有这种意愿的甲方在你现在的接触中,会占到多大的比例,他们对此需求的反应是些什么?

  吴:

因为观念研究院的筛选,这种意愿的接触甲方占到50%左右。他们对我们的期待,是想知道土地有多少种解法,客户是怎样的如何打动他们,以及如何提高自己营销端的效率,找到让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比较关注过程的逻辑,我称之在意专业的甲方。剩下的那些只关注服务清单和出品内容和数量的,我们也就主动遁了。

以下为创作问答环节

(一起看点不一样的)

  程:

这个「都多」,是在触动企业家的什么心弦呢?两张画面的人物为什么不同?折射到产品力上的说法,是想让目标客因此寻迹找差异吗?

  吴:

一般我们在做平面表达的时候,都会尝试不同的视觉符号,每一种视觉符号都会改变故事的联想,虽然难以取舍,但是最终出街前必然会放弃一款。 

这个项目是我们做的建筑产品设计,是卖给企业家(当地客户选择)的别墅,但都是别墅,如何做出这款别墅的不同呢?我们洞察到当地企业家,皆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所以原创了“父子传承别墅”,与普通别墅相比,它有特别多的父子同场空间。

广告是洞察到一个企业家现象,他们在培养别人家孩子(如自己的高管、秘书、团队)时,给 他们讲原理、道理和流程及技巧,可谓手把手带人。但是,却荒于和自己的孩子交流。嗯,这是个痛点,所以直接扒出现象,文案朴实得未经任何加工,扔到企业家面前……

  程:

这个主标,诉求的客体对象有几层?

  吴:

这个项目体量较大,是一个大盘。同时,也是当地一个重量级的旧改项目,承担着“区域风貌提升”的社会使命。

3 年过去了,9 大地块已启动 7 块,商业广场也封顶,城市界面发生巨变。所以这个广告的述求对象,当然是天山区所有的社会主体,首先是业主——3 年前百废待兴的时候选择了这个项目,没让大家失望;其次是区域的居民——不仅是卖楼盘,而是贡献一个城市生活中心,基本上兑现;再次是社会主导者—楼盘是当地的社会公民,有影响当地生活生态的使命,这个楼盘没有辜负期待。

  程:

这个主标,是想反衬出里面的公园生活之大吗?

  吴:

该项目的特点是首置里的战斗机,为首置客户,配置了若干改善楼盘才有的空间,比如会所、泳池、大中庭的公园。我们希望以此改变顾客对首置楼盘的看法,谁说首置(员工),生活享受度比改善(老板) 们的差呢?

  程:

为什么广告公司要闯进这样的领域作业?是想形象地外化出这个项目的独有优势么?有此作业,文案就是顺势而为了吗?

  吴:

因为这个项目的产品是我们规划设计的,力求以颠覆性的产品创新,吸引顾客,并克服新区发展上暂时的不成熟,上面是产品的效果图。产品创新足够惊艳了,所以就直接用在广告传达上。效果还不错,一个楼盘的来访比区域里其它楼盘来访总和都高。对当地房地产生态的震撼比较大。

※ 成都实效机构设计的楼盘实际效果图

  程:

这两个诉求洞察,是如何找到的?第一个画面和第二个画面的不同,是因为不好 找到「孩子累」的形象元素吗?

  吴:

如第一个创作一样,两种画面不一样,是我们在追求不同的视觉符号语言,两张都有相同画面的表达,只是没发出来。 

洞察来自于对客户价值的研究,我们了解到目标客群所在的福州核心仓山区,人口密度大、房价高,导致了户型极小。一家 3 代住 90 m²以下的房子,长期会让人得不到放松,让家人关系得不到舒展。而这正是第二家的意义:不远、有海岛、房价便宜。

洞察到这些并不难,因为实效机构本身还是较为擅长客户研究,不同周期下的家庭关系会有哪些冲突,数据和样本量都是比较大的。

  程:

为什么这两个的文案要这样写?基于什么客群的纠结思考?

  吴:

这是一个双 11 活动的小创作。我们当然提前掌握到,顾客当期观望心态重,希望有些优惠和惊喜。既然他们是这么想的,那创作就顺着顾客的想法和他们搞一点对话,体现一些段子的幽默感。

比如描述顾客从一月观望到十月的心路历程—利用真实感,制造幽默和认同感。

一切促销稿的本意,都是希望顾客不要再等待,即刻下手。所以文案用幽默的方式,逼了一下单。

  程:

这个大课的诉求出发点是什么?

  吴:

因为观念研究院的课都比较贵,一直是两种人报名。一种是真想提高自己的业内人;第二种是重 视团队成长的公司。

每年 2 次学费贵到让人切肾的大课,第二种客 户越来越多。我们就分析了一下老板为什么愿意为员工付钱学习的心态,即那句话:员工有赚钱能力,公司受益。

就是这么简单朴实无华,对于地产公司来讲,相对于员工能力不足对楼盘造成的损失来说,为他们花 1 万的学费,根本算不了什么。

很多报名者,就是拿着这张稿子给老板看,就获得了同意。

  程:

这两条,文案为什么要这样戳?

  吴:

广告圈有一批人,都认为实效的出品很“俗”,以精英审美的心态讨伐起我们的那种口水,我有隔着屏幕都被喷到的感觉。哈哈,想必这两张稿子也会是罪证之一。

我们并不会认为这有什么问题,本来购房欲就是家庭关系的产物,家庭关系里自然有很多乱七八糟的通俗的接地气的看法、冲撞。

比如年轻人被撩起卖房欲,想买个长期的大房子,起步价就是百万甚至两百万,如果要买,自然将压力传达给了父母,或者男朋友。搞得今天的父母以及婚恋市场的男人,压力都很大。希望认为实效“俗”的同学,多思考一下楼盘的商品本质,别离客户太远了。在我,也没想到,研究家庭关系、生活方式,所出来的洞察和沟通,会被人说成俗,这得多“不懂房子”啊。

  程:

这两款的主标洞察从何而来?

  吴:

[图1]:现在的购房已经全龄化了,从刚毕业的学生到退休后的老人,都希望买一套房子。

观察到全民的购房狂热欲并不难,比如 95 后这批人,其实现在还没买房也很正常,毕竟没有组建家庭。但是他们为何都想买房,并且一步到位买一套结婚的房子?

因为他们吸纳了很多 80 后的观点,楼市大 V 多是 80 后,狂热炒房的也是 80 后,买房赚钱要在公司/餐桌上炫耀的也是 80 后。80 后谈买房并没错,因为他们工作 10 多年了,有积累,同时也结婚生子,有必要。但是 90 后特别是 95 后也被 80 后同化的话,这就意味着:刚工作 1-2 年的人,因为买房欠了银行几百万。略微早了点,而公寓就是这个阶段的过渡产品,适合刚毕业的人。

[图2]:项目所在的城南,是 IT\\金融\\文化\\创意\\直播等新经济产业集中的地方。从天府一街到五街,都是新经济产业和人物。政府这几年优先发展新经济,鼓励新经济。让这批从业者有时代宠儿的感觉,我们只是将他们的感受,原文搬到广告上而已。

  程:

创作问答:这个主标,是想拐个什么样的弯?

  吴:

这张是copy我们创意的截图,下面这一张才是我们的原创,结果发朋友圈,就被人克隆成了上面那张。搞得我现在很少发稿子了。

  程:

上张被翻版的稿子,其实也动了些脑筋,不过它导向了一个情感转换的维度,企图用一种绿,来催生另一种绿,不如你们来得更联系目标实际。

第二张稿子当时创作的基底是什么呢?

  吴:

当时用了一个热点话题,基金全行业亏损很厉害。既然大家都有理财心态,那么调侃一下,也和顾客沟通:不是某种业态或者理财会必赢,保值的前提是稀有。正如主城的院子一样,少所以贵。

  程:

这一款的诉求立意有什么说道吗?主标题希望呼应什么?设计在这里花了什么心思?

  吴:

这个项目在当地市场,因为万科品牌和品质的问题,所以价格略贵,成为很多顾客的纠结点:差不多的区域和户型,为什么要贵20%呢?站在顾客角度找到的答案是:买房是为了家庭成员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老婆/女儿乃至老妈等家庭成员,让男人得到了儿子丈夫和爸爸的三重甜蜜身份,以此得到“重要关系,需要高级空间”的主张。

  程:

这一款为什么是这样一种版面构成?女孩这样告白的背后是什么?

  吴:

我们较为喜欢在画面上用点“蒙太奇”的手法,用元素略破具象的画面,有抽象感,能让受众联想更多,增加画面的信息厚度,比如这个可以唤起家长对还是同玩陪伴的各种场景。很对家长缺席对孩子的陪伴,不是没见面,而是缺乏整块时间,比如去游乐园需要4小时,去旅游地则需要2天。现在楼下有了“家庭公园”,下楼3-4分钟,有半小时的空闲都能和孩子玩一次。

我们的创作观是:进入生活现场,接地气走人心;与地产业一贯想要的高大上空,相去甚远。所以喜欢的很喜欢,憎恨的也很憎恨。

·END·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