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复盘:早起,等于多活半天 /  解决问题背后的问题 / 高手如何做笔记 / 你的境界,决定了你的合作心态…

「每日成长」星球的「每日复盘3月计划」,已免费开启,欢迎来战,一起看见坚持的力量。

昨日球友复盘汇总,总有一篇会击中你。

复盘1:早起,等于多活半天

复盘2:解决问题背后的问题

复盘3:高手如何做笔记

复盘4:提高成功率的路径:拆解目标成可控元素

复盘5:满足用户期待的功能,有效粘住用户

复盘6:如何度过入门期

复盘7:把沟通也留给父母

复盘8:团队合作与个人单打独战

复盘9:引流品是高速路,不是“封路”

复盘10:你找工作在找什么

复盘11:做一个主动的人

复盘12:工作现场有神明

复盘13:你的境界,决定了你的合作心态

复盘1:早起,等于多活半天

——来源@王家威

每到周末,都会睡到自然醒,起来做完饭就到下午一两点了。如果再晃悠一会儿,又到晚上六七点,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上班期间,生活就会很规律。上午就算只有2个小时,也会充实满满,处理很多事情。自律真的是反人性的,生活没有规律,整个人的状态没在,做事的效率都会低下。

如果你有个银行账户,每天会自动存入 86,400 元,你必须当天全部消费掉,否则第二天会自动清零,再自动存入86,400 元,你会怎么做?肯定会每天努力消费掉这笔钱,把它转化成可积累的资产。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账户,那就是时间。每天 86,400 秒,不管你用不用,第二都会清零,再拥有 86,400 秒。这个账户,比银行账户更珍贵,我们却不自知。

时刻提醒自己,每天都要做点实事儿。

复盘2:解决问题背后的问题

——来源@钓鱼执法的卡布达巨人*

分享一篇3年前写的文章《做了VS.做好了》

对一份工作我们经常回答做了,或者做完了。但是每一个回答,代表的含义并不相同,很多时候是“做了”,并不是“做好了\”。“做了”,经常的情况是:

-这个功能我开发完了–但是没有跟进到测试并上线;

-bug修改已经上线了–但只改了一处还有许多类似bug;

-新的设计已经上线了-但却没观察线上对比效果,没有跟进用户反馈;

-员工需要的物品买了-一只是没人知道使用,如何获取;

-关于xxx邮件我已经发了–发了并不保证大部分人看明白了;重要问题并没有再确认关键人已经收到了。

-内部工具已经开发好了–但没有推行起来被同事用起来,比如说明不清晰;

-候选人已经沟通了-一只是打了个电话简单问了下,并没有深入沟通;

-发了内测通知–但是没有真正让内部用户用起来,或者没有后续收集到内部反馈,也就是没有发挥内测作用。

行百里而半九十,甚至很多情况下做了,虽然花了90%的时间,效果接近于0,其实是浪费人生。

什么是做好了?不是”代码写完了”,不是“已经提交了,上线了”,不是“已经买了,已经发邮件了\”。而是让用户(内部工作则同事是用户)体验到了,体验好了。很可能多花一点心思,就能从“做了“到“做好了\”:

-比如一个功能开发:那就应该是该功能如预期的被用户使用了,统计后台上看到效果了;

-比如添加一个办公设施,就是该设施被使用了,给同事带来便利了!;

-比如写了一个总结文档或者通知文档,则是该文档让需要阅读的人看到了,看懂了,对阅读者产生了帮助。

除了发挥作用达到预期了,做好了并做好了经常有如下特征:

-好理解、有说明,不需要每次再依赖你,容易很多人用起来了–比如上线工具或者模块,应该在页面上有清晰的说明如何使用,而不是每次都要找到作者请教或者帮忙;稳定、可信赖,不是一个反复需要fix,给自己和他人制造负担的工作一比如发现一个容易犯错的bug,不仅解决了该bug,还增加了单元测试避免再出现;有反馈有数据,能够根据反馈继续改进,能够量化效果–比如内部工具上线了,应该关注使用的DAU,询问没有用起来的同事有什么问题,提高它的使用率发挥它的作用;

-解决问题背后的问题,成为其它工作的基础和示范–比如同事开会反馈会议室的水笔没水了,不仅更换了水笔,还写了提示:请将没有水的笔随手丢进垃圾桶,并建立了更换机制;比如发现一个AB测试验证了产品设计,那么把这个测试方法做成工具并给好说明,供其它同事之后每次类似设计使用。

希望大家经常能自信地自豪地回答“做好了!”,“做好了“是”:真正有效持续地解决了用户或同事的问题和需求。

复盘3:高手如何做笔记

——来源@奇妙妙

【事件】

今天看到成甲老师关于做笔记的一个比较深刻的感悟,很多人包括我其实都误解了自己做笔记他真正好处和背后的思维。

一般人和高手的区别在于,高手把做笔记这件事做到极致化了。

他在《好好思考》里分享到

故事一:猎豹创始人傅盛做笔记的方式很独特,他不单单去整理之前老板周鸿祎看似零散的会议内容, 有次竟然整理到凌晨3点(这里不得不感叹一下优秀的人比你还要努力),同时他还会去思考【周总为什么会说这句话,为什么又从这个话题跳到新的话题,这个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他真正表达想表达的是什么?】这就是笔记背后分享者内在的一个思考方式,整理者通过笔记加工和自己深度思考的方式,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同时整理完之后,他会分享给大家进行阅读,而且是把内容有逻辑的整理出来,标注重点的地方,还把会议纪要提炼成一份邮件的正文摘要,别人收到的时候不用进行下载这个动作就能很快的一目了然知道会议讲了什么(果然魔鬼藏在细节中,这大概也是罗振宇之前讲的苟且红利吧,你总是比别人多想几个动作,久而久之你的优势也就突出来了),果然周鸿祎看到之后十分赞赏,傅盛也就从此承包了他的会议纪要,成为老板的左膀右臂。

故事二:后面还提到著名经济学家张无常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学术大师的,他曾经听经济学导师的课旁听了6次,只是为了学习老师讲课背后的一个思考的方法,他说对于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永远不是具体的方法和结论(不是别人给你的所谓的干货和**的答案,这是术的层面),而是思考问题的过程,掌握别人的模型。

笔记的整理提炼反思以及深入思考别人思考和决策的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关键是在别人说出观点之后,对其背后的逻辑关系做,再一次的加工理解,不同人思考问题的不同方式

【误区】

误区一 做笔记浪费时间

有的人会觉得做笔记很浪费时间,直接看别人现成的整理好的不就好了吗?这样子不就节约很多时间吗?我自己的话是比较喜欢整理群精华的,但是也存在比如说幕布上的话,我会收藏很多大佬他们整理的比较系统的内容,可能就放弃去看原文,而直接去阅读整理好的,觉得人家整理的那么好,我干嘛还要花时间再去整理一遍,其实自己做笔记是最好的,受益最大的人永远是你自己。

误区二  只停留在表面

反思我自己其实做的还是挺表面的,笔记整理完了之后,很少去进行回顾,整理的时候觉得干货好多啊,但是实际上确实是满足了大脑的一种接收新事物新观点和有价值内容的一个愉悦感,但是兴奋劲过后之后却很难发生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总结经验】

成甲说,做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录下别人的想法和观点(如果不去用起来的话,别人的永远只能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的),而是要借鉴别人的思想和做法(借助笔记整理和加工的方式去挖掘分享者背后的的思考方式),改进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挖掘隐性知识,使其显性化,总结归纳为适合自己的思维模型),寻找解决问题更有效的策略(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实际的应用,才能发挥出知识最大的效用)

【延伸思考】

一段不被人打扰的安静的阅读时光可以让自己可以产生更多的灵感,更适合深度思考。

推荐大家阅读成甲的《好好思考》,其实买这本书很久了,但是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好像很难懂的样子,翻了一下就放了好久,今天只是随手翻了一下我感兴趣的,发现内容真的讲得特别好,而且是那种值得反复读,深度思考的,然后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去输出自己理解到的,会更加深刻。

其实自己要是再多花些时间的话,然后内容再丰富一点,应该就能输出一篇文章了。

复盘4:提高成功率的路径:拆解目标成可控元素

——来源@梁朝伟Jason

“将目标拆解成每一个可控的元素,控制单个元素,才能有效的提高到达目标的成功率。”

深度思考的老方总是在每一个事情的背后再看到这些简单的原则,且将其进一步深化。

将整体目标分解成零碎的时间或是一些重复的任务,是一种“分块”的方法。

当你需要每一天、每一周或是每个月都重复一个行动时,这样的方法就相当有用。

假设你要在工作上想达到年度目标,那么你把总体目标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一天去完成,那你关注的是每一个天的是不是完成了,每一周的成果是不是离目标更接近了。

其实这个逻辑也特别的简单,分块是长期目标(远目标)与短期目标(近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远目标帮助我们坚持朝着自己的最终目标前进,而近目标帮助你明晰当下需要立刻完成的任务。

用一位心理学家的话来说,你需要把你的\”千里\”与\”跬步\”关联起来,所以分块的关键在于,你要确保分解出来的每一部分叠加起来最终能到达长远目标。

这也就是老方说的“可控”的另一个角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让自己有静处的时间,花多些时间独立思考,设定一个大点的目标,再一一分块,将最小的可完成的单元素分解至“可控”,这才是真正的到达目标的路径。

复盘5:满足用户期待的功能,有效粘住用户

——来源@vivi

体验过很多修图app,功能同质化,修出来的图中规中矩。一直很多时尚博主推荐Snapseed,功能看起来很多有点繁杂,但它最大的亮点是可以局部调亮,对于人像照片脸部过暗,就可以用它做最后调整。

这两天重新体验Snapseed,竟发现它的功能设置有点巧妙,其它修图app忽然不香了。

点开app,底栏就是样式、工具、导出三个功能。样式初看像滤镜,实则是滤镜+美颜+其它主功能结合,一张原片加上不同的样式,显示出不同的质感,操作傻瓜而出片率高;工具可以细致调整照片各种光影参数甚至调整结构,包括眼神和微笑角度,以及曲线修正;导出则可以选择可还原的原片保存、保留修改参数的副本保存以及不可还原的副本保存,对用户需求考虑得相当细致了。

用户最希望有一款怎样的修图app呢?假如是我自己用,作为app,当然是修出来的图好看,而且操作极简。snapseed还挺符合的,只需选择样式和复古效果,即可修出一张有电影质感的照片,并且,由于人物有微美颜,成品既保留原来的特点同时又不会像美颜相机那么失真。更妙的一点,这个app会保留上一次对照片做的修改操作,在修同一组照片时,可以一键完成且保持风格一致。

同一张照片,美图秀秀没办法通过类似的傻瓜操作修出snapseed的效果,所以更加惊叹这款app内置的参数,很懂用户。

记得以前听过一个卖镜子的故事。一家店里陈列着十面镜子,其中只有一面磨得雪亮,可以照得清清楚楚,其它九面都磨得似明似暗,人照上去很不清楚,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卖镜子的人说,人们大多数都喜欢买那种看不大清楚的镜子。那种雪亮的镜子把人脸上的细微之处都能照出来,一点缺陷都掩盖不了,只有长得十分漂亮的人才会喜欢那种雪亮的镜子。所以每卖掉的十面镜子中差不多只有一面是好镜子。

“我们卖商品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这款app做的功能很好兼顾了物质与精神,首页就把样式和工具这两个功能独立区分:样式的内置参数一键出成品,工具的自定义参数个性定制。

体验下来,Snapseed确实懂用户,体验过就被深深吸引。如果想知道为什么受众比美图秀秀少,后续还需要一番调研。

复盘6:如何度过入门期

——来源@宏义

新进入一个行业,做一件新事情,一般都有入门期。刚开始会遇到很多问题,看到别人做另一件事做得不错,总感觉自己做的这件事比较难,要是做他那件事就要简单很多,但如果真要去做他那件事发现也有各种问题也比较难,因为没有度过入门期。

解决:坚持做一件事,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慢慢的就会入门,入门之后做事就会顺畅很多。

换句话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失败不是;如果做很多事都一事无成那么他做下一件事也很难做成。没有“入过门”的人,一是没有毅力遇到一些挫折就失去了耐心,坚持不到胜利的到来;二是没有入过门就没有入门的经验和方法,会走很多弯路。

在做事时遇到挫折很正常,大家都会遇到,重要是遇到挫折时怎么应对。应该积极思考怎么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如果逃避,这次逃避下次还会逃避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这就悲剧了。

方法总比问题多,人是活的,只要坚持以及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总结,总能找到出路。

复盘7:把沟通也留给父母

——来源@木子

今天一个朋友说,交通解封后,家里人安排的各种相亲纷至沓来,结果因为拒绝,而被父母教训一番。朋友找我们这些伙伴支招,怎么才能说服她的父母不给她安排相亲。个人觉得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因为双方存在不了解彼此内心的想法。在不理解彼此内心想法的前提下,再多的办法也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除非有一方妥协。

之前另一个朋友也有同样的经历,她在工作的城市时,只要与爸妈视频,就会被念叨回家结婚,然后让她加各种她父母认为很优秀的结婚对象(家庭,学识等),我朋友也会跟她的父母吵,甚至与她爸妈视频通话或者电话从一星期一次,到一两个月一次,最后基本不怎么联系。后来她跟我说,我建议她跟父母好好聊聊她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及对人生的规划。她跟她父母聊过后,她父母也认同她的的想法。之后,她的父母再也没逼着她去相亲了。

因为所处时代不同,造就了经历不同,也因为生活方式,眼界视角等不一样,造就父母跟孩子思想观念相差甚远(即使出发点是爱)。一旦双方缺乏沟通,就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乃至互相伤害最亲的人。所以,作为子女,也应该与父母多沟通,让他们了解子女的生活,想法。这样他们也能够安心让子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不会逼着子女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最好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又多了一份和谐。

我们把沟通留了同事,留给了朋友,但是有多少留给了父母? 下一次,与父母遇到矛盾,也记住“沟通“让你跟家人更加和谐。

复盘8:团队合作与个人单打独战

——来源@Queena

一个人设计一款产品与多人合作设计一款产品截然不同。我们原来团队小,产品类别多,都是独自负责一款产品的调研、需求分析、设计…包揽了所有工作;最近新增了成员,并且一起负责正在开发的项目中,一来多了伴,抵抗研发怼产品的势气;二来相互取长补短,综合想法,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新来小伙伴对H5开发了解,我对B端产品业务了解和擅长分析数据、梳理规则;各自负责的功能模块设计前,讨论方案,相互提建议,最后提取各自good idea,最后结果更易达到预期,也不会偏移目标。

总之,团队的力量一定胜于独自的成果,可以把各自优势结合,所谓1+1大于2。

复盘9:引流品是高速路,不是“封路”

——来源@马慧强

最近,准备考试,接触了两家辅导机构A、B。

它们逻辑类似:引流—转化—获客。

区别在于引流的方式:

A机构:填表领取免费资料—客服电话跟进。

填表时,没有领取条件和限制。

客服跟进,讲只能在A机构app里看资料。

B机构:填表1块领试听课-客户电话跟进。

客服,询问需要的帮助,提醒按时参加试听课。

对比两家机构,同样是引流,B机构是高速路,A机构是“封路”。

A机构在事后,告诉用户,限制条件,让用户产生被欺骗的感觉,自然不会去购买后续的课程。

B机构虽然花了1块,后续流程让用户觉得有价值,就可能产生购买的欲望。

业务流程如此,做产品也是如此。引流品是引流,是为了后续交易(或品牌推广)而存在。

当引流品阻碍了后续交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降低了口碑。

把引流—转化—获客当作一个系统来看,缺失了哪一部分的效用,都是不完整的,也无法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复盘10:你找工作在找什么

——来源@混沌自有其序

起因:下午同事让我帮忙做下面试,刚好手头工作不多,就去面试了

过程:简单的开头过后,我根据职位特征提了几个小问题,对方的回答总有点迟钝并且get不到我的点,聊多两句发现,对行业不了解,只是有兴趣。

思考:对行业不了解,也没做功课,这种人的稳定性肯定很悬,若是工作内容不符合预期,估计很快就离开。这种情况现在的年轻人挺多,都没有方向没有规划。

结论:没有方向,三分钟热度,你明白你的竞争力在哪了么?工作虽然只是谋生手段之一,但要学会干一行爱一行。多数人是没有机会爱一行干一行的。

复盘11:做一个主动的人

——来源@MENG

我突然想起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和一个普通朋友相约去市里办点事,她开的车,结果还要等3个多小时才能处理,她想去逛街,我不想去逛街,于是在换到一个商业区门口后,她告诉我大概两个小时后在这里等她吧,我们分别之后,我就周边走动了一下,然后回到那里,两个小时过去咯,正准备联系看看对方怎么还没来,结果刚一打开眼睁睁看着手机没电关机了,话说也是傻,提前没充好电也不知道保存一点电量,就默默盯着看那朋友出现来解救我,结果好久都没看到她的身影,我开始有点崩溃了,怎么办,我现在去找地方充电,会不会刚好她来咯没看到我也联系不上就自己走掉,但是她还不来要是她逛到忘记看时间了那不是耽误事吗?挣扎了半天,我还是选择找个地方充充电了,就在我好不容易找了家小店充上电开机的那一刻,发现咦惹,还真有一条你在哪儿的信息和一个未接,此时立马call回去,“转了半天怎么没看到你人?也不回信息?这里不让停车,我已经快到**了,你也快点过来吧……”

这次小小的经历在我看来没有什么特别的,那是因为期待落空的经历在童年已经遭遇过几次,渐渐习惯了妥协,也渐渐缺少了期待感,我不禁思考,要是下次再处于一个陌生环境遇到这样需要等待的人,对于彼此还没有建立信任感,我该如何抉择呢?可能还是愉快做被动等待的人?或者干脆不要和其他人产生交集?亦或是提前安排好应对之策?表面波澜不惊可以接受任何情形,但数次的梦境却暗含着我内心深处充满着失落、安全感依赖以及不再轻易建立信任的状态。听起来都有点消极和悲观的意味,这不是我所希望的样子。

经历过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以来的各种尝试和成长,如今再回首这些心路历程,我坦然了很多,多了对人对事的一些理解,多了提升自己能量的想法,多了主动承担的勇气。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带有来自原生家庭的一些困惑,也面临深渊和成长两条路,成长道路的崎岖也总是让人犹疑,被动等待不去克服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潜力。

继续向我的成长目标走过去,那就是做一个有能量的主动的人!

复盘12:工作现场有神明

——来源@༺草࿈重༻

今天按照自己的设定,吞下三只青蛙,做到工位上就开始工作,结果效率杠杠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工作中的愉悦,这就是工作现场有神明吗?应该比这高级!

第二只青蛙-复盘,反思,这个对于没有目标的我来说,又是没完成!

第三只青蛙-阅读,效率极其低下的读了20页,没成果

看了唐韧老板的文章,对自己启发很大,以后多向大佬学习!

工作学习要提高实践的密度就是多做,多练;同时也要提高质量;起初阅读从阅读20页开始,读完后想想自己阅读后的知识,能否用在自己实力生活中!强结合起来。并做输出!

复盘13:你的境界,决定了你的合作心态

——来源@岳老三

今天有个短信问题,在群里讨论,短信服务商的热情、快速响应让你感受到他的专业,感觉是他的业务似的。

这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处理问题,为双方长远合作着想。

今天还还有个合作伙伴,我们期待对方给他们用户发push和短信,引流到我们平台。但我们提供的文案,只有我们想要的,没有考虑和对方的平台做结合,结果被对方打回。

这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处理问题,只为自己着想。


负和游戏,别人躲着你自己玩。

零和游戏,别人最多和你玩一次。

正和游戏,别人喜欢经常和你玩。

你的境界,决定了你的合作心态。

鸡的境界是:我要赢,更重要的是你要输。

雀的境界是:我要赢,如果因此你输了,别怪我。

鹰的境界是:你我都要赢,否则就别干。

每日复盘进行中,欢迎来参与。

——End——

「每日成长」星球的「每日复盘3月计划」,已免费开启,欢迎来战,一起看见坚持的力量。

最近入星球的前100位,还赠你80元优惠券~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