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技能树

很久之前就有搭建技能树的想法,因为种种原因,一直都没启动,最近搭了个初版的,虽然不太完善,好歹是有个粗糙的1.0版本了,后续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填充和优化迭代。

在网上搜索产品经理技能,可以得到很多能力模型,比如这种:

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或者师母这种:

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又或者是腾讯的这种能力模型:

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不明觉厉有没有?当年没入门的时候,我也这样觉得。

后来逐渐觉得这种能力模型有两个问题:

  • 一个是这个太通用了,不同行业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而且每个人擅长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

  • 另一个是这个能力模型只是大方向上的,没办法在工作中产生实际的价值。

第一个问题,我在苏杰大大的一篇文章中找到了答案,就是要在能力模型的基础上加上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进行修正,然后再得出最终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第二个问题,是我想解决但并没有完全解决的。

我的思路是积累下来自己的工具库,面对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工具,然后再来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工具库…

这就是目前我才刚开始做的事情,下面是初版的技能树。

我把整体分成了宏观、中观和微观这几部分,宏观主要是偏向于外部环境和大的产品模型,中观主要偏向于分析和规划,微观主要偏向于落地实施。

还有一些不知道怎么归类的,就单独拿出来了。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分类标准,不一定合理,而且后续也很可能会做一些调整,先来简单的看下各部分。

宏观部分

主要是市场、行业、商业和产品模型这几部分。

市场和行业不用多说了,市场决定着上限,也就是产品的天花板在哪里。

行业是你要选择的细分领域,行业的不同环节,竞争激烈程度是不同的,利润分配也是不同的,需要的能力储备也是不同的。

做产品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归商业本质的,一方面是要能把需求匹配上对应的供给,另一方面是要能挣钱,能持续的挣钱。

把需求匹配上对应的供给,首先需要保证需求是存在的,有价值的,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就提供供给,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就建立一套机制,帮助筛选优质的供给,并且提升匹配的效率。

挣钱主要体现在单用户的获取成本要小于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CAC<LTV。此外还有回本时间的问题,比如我投入100块钱,是1天能回本,还是1周,1个月…

能持续的挣钱主要是在竞争环境中,能建立自己的壁垒,确保自己的优势地位,能持续的挣钱。

产品模型就是商业模型+产品模型+运营体系。

商业模型就是要给什么样的用户创造什么价值,如何把价值传递给用户,怎么创造商业价值。

产品模型就是为了支撑商业模型,要搭建怎样的业务模型,以及最终落到产品上需要建立怎样的产品架构。

运营体系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如何能保证产品能提供对应的服务能力,二是如何能把产品推广到目标用户那里。

中观部分

这部分主要就是用户研究、需求分析、产品规划、产品运营和数据分析。

用户研究是后续所有工作的基础,我们做出决策的过程都是基于已有的认知和逻辑推理,认知和逻辑推理的背后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经历的人,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不同的。

只有知道了用户是谁,用户的特征是怎样的,才能理解他们的实际问题是什么,他们的诉求是怎样的,他们最关心什么,进而有针对性的给出解决方案。

典型的方式比如用户画像、用户故事、用户调研、用户分群分析等等。

需求分析就是对收集到的所有需求进行筛选、过滤、挖掘,先确定要不要做,最后再看如何做,何时做。

首先需要做的是判断需求是否存在,是否合理,其次要在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判断需求的本质是什么,然后结合着产品定位来判断是否要做,最后结合着优先级和性价比来看什么时候做。

产品规划就是我们通常说的Roadmap,大到几年的,小到几个月的。

一般而言会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从上而下的,从用户的需求、行业的发展、当前的格局来倒推想怎么做,

另一种是从当前的问题出发,列举出来目前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按照优先级和性价比来确定行动路线。

产品运营指的是广泛意义上的运营,既包含了围绕着供给侧的所有工作,比如内容运营、产品运营、新媒体运营,又包含了围绕着获取、留住用户的所有工作,比如渠道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等。

数据分析其实算得上是基础能力,贯穿在所有的周期中,既需要用数据来衡量产出,又需要能从数据中获得一些行动指导。

微观部分

这部分是我们平常接触比较多的,大多是和落地直接相关的,如竞品分析、产品分析、产品设计、用户体验、项目管理等…

竞品分析和产品分析有些类似,都是为了搞清楚当前的局面是怎样的,别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的好还是不好。

竞品分析一般倾向于横向比较,有哪些对手,各自的市场份额是多少,对应的用户群体、产品特色是怎样的,和对手相比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产品分析可以分两种,单点分析和整体的分析。

单点分析主要是分析解决了什么人在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用户的使用流程是怎样的,解决的好不好,有没有其他的方案,能否借鉴,如何借鉴。

整体分析是全面的分析产品,从产品当前的市场数据、产品模式、用户特征到主要功能、特色功能,再到对应的版本迭代和运营节奏。

产品设计是我们通常的工作,从业务流程到页面流程,再到原型图、产品文档。

用户体验主要是如何能保证用户有更好的体验,可以分为有用、易用、好用、稳定、超预期这几个层级。

有用意味着真的有用+可以用,易用就是上手门槛较低,好用就是用起来体验好,稳定就是能够提供稳定的服务来满足用户预期,超预期就是能够超出用户的期望。

项目管理就是如何能保证设计的方案按时、按质量的交付给用户。

不知道如何归类的

我目前能想到的有两大类,一类是决策模型,一类是思考模型。都是比较通用的模型,我也没想好如何归类,所以就先这样放着。

先说决策模型,这其实是一个比较通用而且重要的模型,可以拆解成这么几部分,要不要做,能不能做,如何做,如何做好。

以一个小功能点为例,我们先要想清楚价值是什么,确定要做,再看能不能做,比如有个功能点是需要调用微信的能力,而微信这个接口不对外开放,那这个事就没办法做。

如何做主要是为了确定主路径是什么,抓大放小,找性价比最高的事情来优先做,而不是什么都做,毕竟大多时候二八法则都是适用的。

如何做好主要是事前有预期,事后有复盘,不断的修正两者之间的偏差,然后积累经验和规律进行复用。

思考模型就是各种思考工具,比如黄金圈、系统思考等。

黄金圈就是Why、What、How,和决策模型有些类似,换个方式可以转化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比如你看到XX App下架了,有的人可能想到的是哦,我知道了,有的人会去了解下原因,避免自己犯类似的错误,而有的人会把这个事转化成自己的机会,比如买搜索的关键词…

整个技能树才刚开始搭,有些东西不一定正确,很多工具箱也还是空的,但总归以后遇到好的工具可以先收集起来了。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欢迎斧正、指点、拍砖…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