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第一性原理进行产品思考?

第一次听说第一性原理这个词的时候是在埃隆·马斯克的一个演讲中,初次听说的时候没太深入研究…

 

后来在其他很多地方都见到过这个名词,于是尝试着去了解一些,但并未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去。

 

再后来发现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自己就开始尝试着去使用,于是也就有了本文。

 

本文主要包含了第一性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和怎么用这几部分。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先来看下Wiki百科的定义:

第一性原理最早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说:“在每个系统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基本的命题和假设,不能被省略和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我的理解是这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方式,先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进行抽丝剥茧,找到事物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出发,一层层的往上进行推导,保证事物能够顺次发生。

 

最让我觉得震撼的是马斯克的移民火星计划,埃隆·马斯克是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Tesla)的创始人,同时还创建了太空探索公司(SpaceX)。

 

此外他还在其他领域有一些探索和尝试,比如国外版的支付宝(Paypal),超级隧道(Hyperloop),太阳能(SolarCity)等,感兴趣的可以自行了解更多…

 

SpaceX 有一个目标是送 100 万人上火星,怎么着,第一反应是不是完全不靠谱?

 

但我还是被马斯克深深的说服了,分析下来觉得也没那么不靠谱…

 

美国政府曾经算过一笔账,如果要把一个人送上火星,现在技术上是有可能实现的,大概要花100亿美元。

 

送100万人上去生活,也就是1万万亿美元。

 

美国2018年的总GDP是20.4万亿美元,这笔钱大概相当于美国500年的GDP。

 

就目前来看,移民火星在技术是可以实现的,现阶段主要的问题是成本太高,所以马斯克的第一步就来了,要把送一个人上火星的成本从100亿美元降到50万美元。

 

这样对于一个非常想移民火星的人,把地球上的房子卖了,差不多就能凑齐这个数目了。

 

于是,马斯克移民火星的目标,就变成了把成本降低2万倍。

 

看起来好像还是不太可能,毕竟是2万倍啊,2万倍。

 

于是马斯克的第二步就来了,20000= 10*20*100

  • 10指的是把火箭发射成本降低到1/10;

  • 20指的是把一次只能运载5人的火箭变为能载运100人的火箭,这样单次发射的成本就能降低20倍了;

  • 100指的是火箭回收利用100次…

 

是不是觉得没那么不靠谱了,如果你有关注SpaceX的话,你会发现他们在做的事情确实也是这几个方向。

 

就这样,一个看起来完全异想天开、完全不靠谱的想法变得好像也是有途径达成的。

 

为什么要用第一性原理思考

估计有人就会问了,我不去火星,又只是个普通人,了解这个第一性原理到底有啥用…

一种思考方式

我想说的是,这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能帮助你更好思考问题和正确做事的方式。

 

很多时候,不少人是上来就直接问要做什么或者要怎么做,有的是还没开始做就觉得这个事不靠谱,完全不可能。

 

首先,不同的目的可能需要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而且对于不同的问题,后续的解决途径也是不同的;

 

其次,很多时候我们做什么都是基于已有的经验,或者别人的经验、竞品是这么做的。对于未知的问题或者没有可参考对象的时候,很容易会不知所措。

 

如果你能掌握了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很多问题你可以尝试着自己来推导答案。

 

快思考与慢思考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有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定义,与之对应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快思考和慢思考。

 

这是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Keith Stanovich)和理查德·韦斯特(Richard West)率先提出的术语,用以说明大脑中的两套系统,即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简单的说就是系统1大多是基于应激反应和直觉的决策系统,不需要怎么动脑子,系统2是基于逻辑和推理进行的思考和判断,比较费脑子。

 

实际上,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基于系统1进行决策的,毕竟多数人其实都是懒得思考。

 

这样就出现了上一部分那些线性思维、简单的借鉴、遇到没见过的问题就束手无策这些问题。

 

比如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你会如何解答,如何能让汽车通过这个山洞?

 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再比如,你听到XX告诉你说,还在苦逼的搬砖么,卖煎饼都能月入3万了啊。

你的反应是怎样的?是震惊还是思考下可信度有多大?

 

至于说为什么要掌握这种慢思考的能力,我觉得有句台词可以放这。

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如何进行思考

这部分其实很简单,很多时候甚至你已经在有意或者无意的用这种思考方式了。

 

整个思考过程可以分为模型构建、工程化分解和找空间这几部分。

模型构建

这是一个先发散再聚焦的过程,首先需要做的是确定整个事情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要素会产生对应的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然后再把这些要素抽象成一个具象的模型。

 

以上文提到的汽车过山洞为例,我之前的思考方式可能是这样的,上来就进行头脑风暴,想各种可能性,然后再聚焦看哪些方案靠谱一些。

 

如果按照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我会这样进行推导,我的目标是什么—过山洞,有哪些影响要素—汽车、山洞、路面。

 

这样一个模型就抽象出来了:

  • 目标:汽车通过山洞;

  • 假定山洞到地面的高度为H1;

  • 假定汽车的高度为H2;

  • 保证H1>=H2即可安全通过。

 

按照这个模型再往下推导,只需要增大H1,或者降低H2即可,后续就是基于这两个思路进行继续推导。

 

这是模型内的方法,那如果要打破这个模型呢,比如绕过去、强行冲过去等…

 

这样,这个问题是不是就有答案了。

 

工程化分解

顾名思义,就是按照工程进行分解。

 

比如有个段子是这样的,把大象装进冰箱需要几步?

 

只需三步。

  • 打开冰箱;

  • 把大象装进去;

  • 关上冰箱。

 

大致就是这个意思,比如你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写作的质量,那首先你要了解整个写作的流程是怎样的,整体可能分这么几步:选题》构思》列提纲》写作》修改》排版。

 

然后你需要做的就是基于整体的思考,思考在每个部分都可以进行哪些优化,进而达到优化整体的目的。

 

找空间

这部分就是基于工程化分解来进行具体的优化了,通常情况下,在这个环节头脑风暴是比较有效的。

 

这里面有两个原则可以重点关注下,一个是二八法则,也就是优先找价值点最大的问题进行处理。

 

一个是因果推导,即做的事情和目标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我做了XX,这个事情就一定能成,或者说有比较大的概率能成。

 

如何进行产品思考

 扯了那么多,好像没提到进行产品思考啊,是不是跑题了?

 

并不是,其实之前很多案例的思考方式都是用的类似的方式,所以不想赘述了。

 

比如之前数据分析最后提到的DAU下降了如何找原因:

  • 数据分析三板斧

 

比如比较早时候提到的目标拆解和增长:

  • 如何在一年内实现5倍增长?

 

这些思考方式都是类似的。

 

One More Thing

很多时候都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还是要多思考,多刻意的去练习,养成自己的思考模型,不然仅停留在知道和了解的层面并没办法对生活和工作产生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感觉有两个小技巧能够帮助更好的实践这个思考方式,一个是5Why模型,一个是系统思维。

 

5Why没什么好说的,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问着问着说不定就找到原因了,知道了原因解决方案也会好找一些。

 

系统思维就是更全面的进行思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点,某条线,从系统本身的目的、元素和关系出发,找到关键点。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我说的都是错的。欢迎斧正、指点、拍砖…

 

最后,来估算一下,卖煎饼是否真的能月入三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