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杀死了《上海堡垒》?是营销的锅吗?

 作者:震惊君

 来源:广告也震惊(ID:guanggaoshock

鹿晗是否关上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我不得而知。

我知道的是,《上海堡垒》算是彻彻底底地扑街了。

票房方面,电影上映七天,票房才艰难地突破到1.2亿,口碑更是惨不忍睹,豆瓣上3.2的评分,直接为这部大制作的电影打上了“烂片”的标签。

导演滕华涛道歉、原著作者江南道歉、主演鹿晗道歉,因盗用宣传片再道歉… ...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声,这部电影在认错态度上倒算是诚恳,只不过网友们却依旧不买账,纷纷调侃:六年磨一剑,只为道歉?

声势浩大而来,如今却背负着谩骂与批评,黯然离场。回归冷静,带着营销人的思维,且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上海堡垒》究竟错在了哪里?

错在IP营销?           

提到的《上海堡垒》,便不得不说《流浪地球》。

犹记得年初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登上大银幕时,画面特效上给人的震撼,以及直戳人心的英雄主义精神,彻底点燃了国内影迷们的热情。

众所周知,科幻题材类电影向来是华语电影中最孱弱的领域,再加上有众多好莱坞科幻类大作珠玉在前,国内科幻类领域等同于成了雷区。

而就是在这“谁拍谁踩雷,谁拍谁挨骂”的市场环境之下,《流浪地球》逆风起飞,它的成功于中国电影史而言,具有着重大的意义,从此中国电影有了属于自己的科幻大片,科幻题材电影的国内市场前景,也从一片红海,变为了一片蓝海。

眼瞅着科幻IP的大风要把猪吹上天的时代来了,《上海堡垒》的制作方和宣传方也不傻,借势IP营销,他们对这部电影的定义是“科幻片”,此举可谓是瞬间引起了科幻影迷的兴趣。

特别是在2019年微博电影之夜上,《上海堡垒》被评为了本年度最受期待科幻电影后,彻底拉满了影迷们的期待值。

所以,单纯的从IP营销层面上来看,《上海堡垒》的制作方和宣传方顺应市场IP潮流,希冀带动产品发展,这一点是没有错的。

错在营销曝光?

这是一个广告信息化的时代,也就意味着以宣传广告抢占消费者心智成为了营销步骤中,关乎命脉的一环。

以卖座为最终目的的电影亦是如此,通常一部商业片上映之前,动辄成百上千万的宣传费用是正常不过的,就同品牌商们追求营销活动高声量的宗旨一样,换句话说,你的电影拍的再好,可没人知道,那有啥用啊?

《上海堡垒》的宣传方深谙此道,简单回顾一下这部电影的营销之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在营销策略的层面上,《上海堡垒》无疑是成功的,制造出的电影曝光量更是可以用“骇人”两个字来形容。

《上海堡垒》上映的前几天,微博上出现了一条“鹿晗关晓彤分手”的热搜,如此爆炸性的消息,自然吸引了无数瓜友们的关注。


可当这条热搜挂了多半天,吊足了网友们的胃口之时,鹿晗的官方工作室很合事宜地站了出来,予以辟谣,并在声明末尾巧妙地加了一句:“0809,上海堡垒。

这样的操作难免会被人认为是拿恋情来炒作电影,面对质疑,虽然鹿晗方矢口否认,但不可否认的是,《上海堡垒》的的确确是从这件事开始才有了大范围热度。

紧接着,8月9号早晨8点零9分,鹿晗代言过的品牌商们,在微博在纷纷开始为电影宣传造势,其中不乏vivo、海飞丝、欧莱雅等颇具影响力的大品牌。

多渠道分发,合力聚焦,瞬间将电影的声量扩大到了顶点。

错在明星营销?

IP营销没错,营销曝光的策略也没错,难道说《上海堡垒》的扑街,完全归罪于明星鹿晗?

实际上,鹿晗自担任《上海堡垒》主演以来,争议从来都不曾停息过,观众们认为鹿晗的形象本身就与原著中江洋的设定不大相符,更何况鹿晗常年被诟病的演技。

果然,《上海堡垒》上映之后,鹿晗一度成为了影迷们宣泄情绪的出口。

糟糕的演技、柔弱的形象丝毫满足不了影迷们对于英雄的幻想,再加上与**毫无违和感的对手戏,种种槽点加在一起,仿佛成为了压死《上海堡垒》的最后一根稻草。

鹿晗成了名符其实的“罪人”,但同时另有观点认为:《上海堡垒》的扑街,与鹿晗的直接关系并不是特别大。

微博上有一组数据显示,截止目前,#鹿晗上海堡垒#微博超话阅读量达到了骇人的69亿,讨论量更是高达2643.1万

用当下流行的“以明星撬动粉丝经济”营销策略来看,超级流量明星鹿晗为电影带来了一片广袤的市场前景。

并且,鹿晗映射的消费群体,恰好是00后、90后们,属于电影产业的垂直消费用户,这般天作之合,鹿晗又何罪之有呢?

过度营销杀死了内容   

其实,从营销思维上来说,《上海堡垒》不仅没错,相反,《上海堡垒》的营销模式很值得一些品牌商们借鉴。

电影败就败在于,宣传方们在产品和营销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目前网络上对于这部电影的吐槽,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明明是一部爱情片,非要戴上科幻片的帽子。

“剧情硬伤,这是我第一次希望外星人胜利的电影。

“选角失败,抱歉我无法接受鹿晗和**的母子恋。

确实,这些的确属于客观存在的致命伤,但不妨做一个假设,倘若《上海堡垒》不对标《流浪地球》的话,这些致命伤还被无限放大吗?电影还会被观影用户们唾骂吗?

这一个很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据悉《上海堡垒》这部电影仅筹备过程就长达整整六年,用三年时间反复打磨剧本,用将近一年搭景、拍摄,剩下的时间更是全部投入在了制作后期特效上。


如此精心深耕内容的制作方,在国内都算是罕见的。抛开主观上的一些偏见,《上海堡垒》烂是烂了点,但却还没有到成为全民公敌的程度。而造成目前现象的罪归祸首,实际上都是由于过度营销导致的。

过度营销杀死了内容当内容不足以支撑营销的效果时,消费群体自然会生出被蒙骗的感觉。

同时,常言道:“恨之深,爱之切”,目前网络上因《上海堡垒》造成的负面舆情,也正好证明了消费用户们对科幻类电影是存有很大期望的,这对怀揣着梦想的电影人而言,未尝不是一个商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