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核心工作流

之前有段时间觉得单纯的看书、看文章已经鲜有提升了,偶尔也会觉得学了点东西却又总感觉然并卵。不清楚你是否曾经遇到过和我一样的困惑…

 

后来想了想,可能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

  • 纯理论知识的提升是有边际递减效应的;

  • 产品本来就需要实践出真知,纸上谈兵要不得;

  • 知识过于散漫,不成体系;

  • 知识点和目前的lv不相匹配,学了没啥卵用;

  • 学习没有目的性,没办法衡量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目前在做的事情是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沉淀自己的方法论,然后再通过练习和实践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不再去盲目的看一些东西,通过要解决的问题来反推自己需要补什么知识。

 

在梳理知识体系的时候发现一条可以贯穿产品生涯的核心工作流程,打算和大家分享下。

 

这条核心的工作流程就是:要不要做→能不能做→如何做→如何做好→效果回归,本文主要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

 

要不要做

之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数千字来说明产品经理最核心的能力是什么,就目前的我来看,产品工作的核心流程其实就是不断决策的流程。要不要做对应着的是整个流程的第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也算是有了一些自己的判断方法,下面和大家简单分享下我的思考逻辑,无所谓对错,适合自己就好。

 

用户、场景、需求

 

遇到无来由的需求或者我有一个XX想法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东西要解决什么人在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问题?

 

之后会考虑的就是这个问题是高频、大众、刚需的么,或者说问题会占据着这三个关键词中的哪几个?

 

不同的关键词对应着不同的商业逻辑,不同的商业逻辑又会对应着不同的产品形态…如果是高频大众的业务,通常情况下走的都是流量生意,如果是低频小众的业务,基本上走的都是现金流生意。

 

是否刚需会直接影响着用户的行为,你的产品对用户而言是可以有,想有,还是说必须有。对应着的产品案例分别是智能电动牙刷、电动牙刷、牙刷,你的处于什么段位?

 

需要警惕的是高频、大众、刚需这些东西是会随时间和环境不断变化的,需要带着动态视角去不断的重新审视。

 

说不定就从小众的亚文化变成了大众的主流文化呢,比如二次元、弹幕,也没准就从非刚需变成了刚需呢,比如智能手机、Wi-Fi…

 

方案、价值、成本

明确了问题所在,之后就是针对解决方案的评估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针对这个问题,用户之前的解决方案是什么,然后用现有的方案和用户之前的方案进行对比…

 

是给予用户更多的选择,帮助用户提升了效率,还是能够大幅提升用户的体验,又或者是帮助用户节省了很多的成本,没什么好处的话,用户为什么要用新方案?

 

如果是一个蓝海市场的话,单独的对比现有方案和旧方案即可,如果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还需要和市面上的其他方案进行横向比较,和他们相比我们的优势和差异化在哪里,不然怎么从对方那里抢夺用户?

 

之后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这个事做起来有什么价值,对用户有什么价值,对产品有什么价值,对商业有什么价值。

 

最后需要再看做这个事带来的成本,不单单只是明面上的成本,可能还有很多的隐性成本,比如运营成本、维护成本、机会成本、风险等…

 

最后,基于上面这些用户、场景、需求、方案、价值和成本分析之后,基本上能判断出来这个事是否靠谱,值不值得做了。

 

能不能做

 

判断要不要做之后,是能不能做的问题,比如有一个XX项目能盈利XX万,没啥风险,那要不要做,肯定要啊,问题在于即使把这个项目给你,你能做下来么?

 

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变量,尝试着简单的归纳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这两类,其中内部因素又可以分为能力和意愿两部分。

 

能力

能力无外乎人、财、物三类的储备,要做XX事情,有没有相关的人力储备,需要的资金流有没有,需要的资源能不能找到。

 

如果资源都很充足的话,起点会高很多,成功的几率也会大很多,如果只有其中的某个要素的话,那能不能想办法找到其他的要素,以一个要素为支点再来聚集其他的要素。

 

如果啥都没有,又不能找到的需要的人、财、物的话,那就看意愿是否足够强烈了…

 

意愿

有时候我们能看到很多人财物都具备的团队却失败了,其中会有很多很多原因,但意愿肯定在其中占着不小的权重。

 

意愿就是我们平常听起来很虚的使命、远景、价值观。目前我对这个东西没什么很深的感受,说两个印象比较深的点吧。

 

一个是在《创新者的窘境》里面的观点,大意是说一个公司的组织、流程和财务都是围绕着现有的价值网进行高效运转的,一旦面临着新的价值网,原有的组织和流程可能就不再适用了。

 

另一个案例是老罗在和罗振宇访谈中提到的一件事,说是当年老罗觉得手机行业太苦了又不赚钱,就和手下的某高管说要不我们曲线救国吧,先去做比较赚钱的行业,再杀回手机行业…

 

那个高管说他自己是可以的,问题是手下的这批人是冲着做手机来的,转到其他行业他们愿不愿意去,而且一旦去做了相对比较轻松的行业,他们还愿不愿意再杀回手机行业,这些都不知道。

 

或者可以把这些比较虚的东西称做是公司或者组织的基因吧,你的基因决定了你是什么,以及能力边界在哪里。

 

虽然我现在还没啥很深的感悟,但还是觉得这些比较虚的使命、远景、价值观很重要,它们会在逆境或者需要决策的重大关头帮助你走下去…

 

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往大了说是行业、环境、政策、时机等,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适合不适合做,技术是否支持,基础设施是否搭建完全了,市场是否成熟,用户认可度如何…

 

往小了说就是竞争环境如何,很多时候你的能力取决于你对手的水平。如果你没有对手或者对手都很弱,那只要做的不太差就行,如果你的对手很强大,那就需要找他的弱点切入,如果你的对手不可战胜,那放弃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竞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竞争,一类是相对竞争,前者是一个绝对值,后者是一个相对值。我们要先明确是处在哪种竞争中,再看能不能做,以及采用哪种竞争策略…

 

比如满分是100分,90分是优秀分,你是80分的水准,那就没达到优秀。你和一群95分的选手较量肯定会落于下风,那如果你是和一群60分的人进行较量呢?

 

如何做

明确了要不要做、能不能做之后就是如何做的问题了,很多时候我们接到的任务其实已经直接到这里了。但如果前两步没有想清楚的话,后面执行的再好也不一定能够挽回局面。

 

如何做通常情况可以分为两种做法,一种是自上而下的,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前者适用于对某个领域比较了解的情况,后者适用于对某个领域不太了解的情况。

 

自上而下

自上而下的做法指的是基于目标进行拆解,找到影响目标的关键变量,然后再由关键变量找到关键变量的关键变量,不断往下拆分,最终找到一条核心的实现路径。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首先找到整体假设成立的基石,然后尽快想办法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成立,之后是针对实现路径的推进。

 

以我想出本书,靠卖书为生为案例来简单看下。整个出书的流程是我写本书→找出版社→出版社出书→渠道商承销→用户购买…

 

整个路径如上所述,这里面最核心的假设是用户愿意买,如果我能证明有很多人愿意买我书的话,就可以直接找出版社谈合作了。

 

那问题在于怎么能证明很多人愿意买呢,众筹、预售、文章传播等都可以,验证了这个,后续按照关键路径来推进即可。

 

结论:还是别了,怕饿死…

 

自下而上

自下而上就是通过梳理目前能做的事情来得出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先需要做的是把所有能想到的东西都穷举出来,然后进行分类、合并与调整,最后结合对目标的贡献程度、实现难度、实现周期等进行综合评估,得到行动路线。

 

还是以写书为例,完全没有头绪,先看看别人怎么写的吧。好像有书名、序、目录、章节、结语等,还有出版社、logo、联系方式等…

 

简单归纳整理下,主要包括这几类:

  • 内容本身:选材、结构、正文;

  • 营销推广:大咖序言、封面设计、渠道;

  • 互动反馈:用户群、反馈收集等…

 

那我就大概知道要怎么做了,首先我要能写出来,之后要找到人帮忙生产和销售,最后要看销量和用户的反馈如何。

 

以上,是我瞎编的。核心思路就是先把所有的点都罗列出来,进行分类、合并与调整,最后再结合着优先级整理出一条行动路径。

 

如何做好

 

这部分想说的关键点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用户体验是一个完整的主观感受流程。

 

这里面有2个关键词,完整、主观

 

完整,意味着这是一连串的体验过程。主观,意味着不同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还是以我写书为例,整个完整的流程是你听说过我的书→你产生了兴趣→搜索了书→浏览了书的简介→下单购买→物流配送→拆开快递包装→看到封面→阅读→反馈…

 

你看,这才是整个过程,并不仅仅是你读书的那一小段才叫做体验。为了让你感受到良好的体验,我需要做的动作是:

  • 买书前:让你一听到就感兴趣,并且产生购买兴趣;

  • 买书中:在你想买的时候保证你能快速的找到,并且能够快速下单;

  • 买书后:保证书能快速到你手中,并且包装封面完好,内容也是对你有用的;

  • 其他:保证你在反馈、遇到问题的时候能找到我…

 

结合上述的完整流程,我们再来看在哪些节点要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

 

效果回归

最后就是针对前面所有事情的一个结果检验,做了那么多事情,效果究竟好还是不好,有没有达到预期。

 

如果效果是好的话,能不能更好,还有没有优化空间,这个事情是到此为止了,还是可以再优化下?

 

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的是有没有引发什么新的问题,如果引发了的话,如何解决?

 

如果效果不好的话,不好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出在哪里了,是问题没找对,还是方案有问题,又或者是方案在落地的过程**现了问题?

 

对此,后续的打算是怎样的,是放弃还是可以再优化下看效果?

 

对应到写书的案例里面,最终的效果就是销量卖的好不好,用户反馈如何,好的话后续如何处理,不好的话后续如何处理…

 

最后

 

最后简单的总结下,这个思路不仅仅适用于某个功能点或者需求,还可以作为一种做事方式甚至是人生模式。整个思路如下:

  • 要不要做;

  • 能不能做;

  • 如何做;

  • 如何做好;

  • 效果回归。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愿你有所收获。欢迎斧正、指点、拍砖…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