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到《南方周末》年度致敬,他说:写作很难,但这2点能助你一字千金

 一个小故事 

我的朋友唐亮离开著名的世界500强,创办了一家新公司,专门生产氨基酸植物洗发水。

有一段时间,他们苦苦寻找一句Slogan,希望能用短短的一句话,说出产品原料自然纯净的亮点,也呼应用户们追求自然安全的精神诉求。

他们聘请了一支外部团队,最终终于找到了下面这句话,“自然会有答案”

为这6个字他们支付了几十万元人民币,并且觉得物超所值。过去我们说一个人写东西极好,叫一字千金,在这个案例里是一字万金

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越短越难,短到6个字,难如登天。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做到入耳入心,自然价值连城。

 你为什么还要会写作? 

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发现,码农好找,码字的不好找,全公司找不出来一个人能长期稳定地写出干净、顺畅、好读的文字。

我现在自己做了一家管理咨询公司,会接触很多客户。大家知道我做过7年记者,每次跟客户开完会,客户都会问,“有没有好的写手推荐啊”。

每一次我都会十分果断地回答:“没有”。

因为真的没有。连我自己都要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教。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今天,每个人开个公号就可以发文章,打开微博就能写段子。但是大部分人只是在碎碎念或喃喃自语。

过去传统媒体还很兴盛的时候,新手都会经历3-5年的学徒期,每天都在练习写作。老编辑们会分享各种技法,严格要求。大家熟知的咪蒙、王左中右这些人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训练多年。

以前我在《南方周末》通宵写稿子。编辑早上醒来,打开邮箱,会看到里面整整齐齐躺着12封邮件,这是我一晚上改了12个版本。

写作的训练场没有了,写作的斗兽场依然真刀**,拳拳到肉。少年依然向往江湖,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少林寺和老师傅。

比起思考什么在变,更重要的是思考什么不会变。我们还会一直阅读和写作,因为我们永远需要沟通和表达。

你在手机上发了一段朋友圈,精心配了9张图,期待更多人看到。

你写了一封请求加薪的邮件,幻想着老板在屏幕那头看得涕泗横流、连连点头。

你在创业,文案改了一遍又一遍,只求消费者秒懂你的独特卖点,哭着喊着买买买。

你已经越来越被卷入一个无处不在写作的时代。

写作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个形式。什么越稀缺,什么就越值钱,这就是这个时代写作者越来越珍贵的原因。

 优秀写作能力的标准 

很多人看到这里就已经被吓住了。这么难,我还能学得会吗?

别担心。只要你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考试拿到及格分,你就一定学得会。

写作不等于文学,写作不是文山辞海,不是天雨曼陀罗,不是引经据典,也不是铺天盖地的排比句。

优秀的写作能力,只有两条标准:一语中的,一语入心。一语中的是指一个人使用文字的准确性,一语入心是你充分考虑读者,把话说到别人心坎里去。

只做到这两点,你写的东西也能够轻轻松松一字万金。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程序员写代码和写作者码字,二者本质上是一模一样的工作。

程序员是和机器沟通,需要准确使用代码,引入效率更高的算法。一个写作者,是在和人沟通,他一样需要准确地使用汉语,同时了解人们心中的热爱和恐惧。

人心也是一套进化了数百万年的算法。

一个习以为常的场景下抖出的荒谬包袱,会引发一阵爆笑。历尽磨难的英雄再次归来,一定会让人热血澎湃。一段曲折中开展的甜美爱情让人心生向往。一个困顿中挣扎的父亲听到女儿说一声“我知道你这些年不容易”,一定会热泪盈眶 。

我们学习写作,不就是为了记录和传递这样的时刻吗?

所以抛掉那些担心,回归写作的本源,每一种表达背后,都有一系列前人总结过的技法。

看看自己写的文字,是不是足够准确,是不是符合人心的算法,这样也就足够了。

 我为什么要教别人写作? 

过去,我是以文字为生的记者,后来转型做商业。

在媒体生涯里,我收获过非常多的荣誉。

2009年,我因《碘盐致病疑云》一文,改变了国家食盐强制加碘的政策,被《南方周末》“年度致敬”,也被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评为“年度记者”。那年我24岁。

2012年我写的《差生韩寒》和《方法》分别在《南方周末》头版头条发表,由于阅读者太多,导致官网被冲垮4次。

在很长的时间段里,我保持着南方周末头版头条年度发稿量的记录。

2014 年,我因为创办了新媒体品牌咋整How to,获得《城市画报》杂志评选的“ 85后传媒精英”称号。

在转型商业之后,文字能力依然让我受益匪浅。

 

写作的本质是把人类的网状思维,用树状的结构梳理,最后用线性的文字表达出来。

 

这决定了写作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思维工具。它能够帮我把奔腾杂乱的念头,沉淀成严谨高效的思维体系。

 

2015年,我参与了峰瑞资本的创办过程,我们帮助这支刚刚成立的基金在市场上迅速建立了知名度,推出了一整套打法,重新定义了VC建立品牌的方法和什么是好的新标准。

 

我也被提拔为这家资本的投后合伙人,负责基金和被投公司的市场、品牌和招聘。

现在我自己创办了一家管理咨询公司,一切从头开始,希望能将自己此前的经历融会贯通,服务更多的公司和个人。

前不久,馒头商学院院长王欣跟我说:把你的技能分享出来,我们一起给大家造一个少林寺吧。

我接下了这个挑战。这就是大家最近看到的《14天新媒体写作训练营》

我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准确写作、有效表达,获得思维攀岩的有力支点,获得比旁人更透彻的思考力和沟通力。

 做到才能得到 


我相信大家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写作课程,有时候是“道理我懂,但我学不会。”有的时候,你学习了一些不明觉厉的写作技法,却发现没法结合新媒体语境。也有的时候,你看到两个道理都非常对,放在一起却是冲突的。

我管这种现象叫“认知虚胖”、“脑体倒挂”。因为看到、学到、悟到都不算,只有做到才能得到。

在这堂《14天新媒体写作训练营》里,我花了1个多月的时间,认真打磨了一套学习写作的基础课程体系,在14天的连续学习中,帮助你迅速激活写作能力。

每节课,我会还原到你在写作中经常遇到的困难场景,讲解原因,引入对治的方法,最后,直接给你2-3个可以马上上手的套路。你有疾风步,我有金刚掌,任何写作难题都有破解之道

我会由浅入深一路展开,比如在最初的3节课,我会告诉你写作必备的3个心法,掌握它,你的写作就优于50%的人,比如技法篇,我会告诉你如何活灵活现地呈现“数字”,如何用“对话”激活全文。

课程的最后,我还会和你分享独家的7步改稿法。老话说,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曹植可以七步成诗,今后你也可以七步改好一篇稿子。

数百年来,老祖宗、老前辈们已经总结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这门课将让你重拾这些武艺。

 我对你的一点小要求 

学习的过程好比上山看风景。

首先要选对师傅,他知道山顶是一圈狗尾巴草,还是真的一览众山小。其次是跟定师傅,努力上山。不迈脚不流汗的人永远只能仰望山顶。

同学跟老师是合作的关系。大家只是“闻道有先后”,并没有高下之分。

每一节课的最后,我会给大家布置一道简单的作业,循序渐进地帮助你提升。作业不会耗费你大量的时间,但依然需要你花心思细细琢磨。

只是偶尔能写一两个好句子,凑巧写出过两篇10万+,不代表你已经抓住精髓。因为一个坏掉的时钟,每天也会走对两次。

坐在书房里,靠在马背上,站在闹市中,随时随地都能写出好文章才是我们练习的终极目标。

最后,我希望这个课程成为你的一本写作工具书。

每一次你开始你的写作,都可以打开它,找到对应的挑战,获得可行的解决方案。

我还希望有一天你学完了舍弃它,因为千万技法你都烂熟于胸。

如果你身边的朋友、同事、员工、上司在写作上有迷思和痛苦,别忘了把今天的文章分享给ta,邀请ta一起参加课程,我们一起成长,一起迭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