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社交场景策略的困惑

昨天到今天大家都在关注,滴滴顺风车空姐遇害案,

让我想起几年前,给滴滴顺风车熬夜做比稿的经历。

之前比稿所接的案子需求:

滴滴顺风车在 8 月 20 日七夕节当天,与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联合开启一个“终结单身狗 顺风车相亲”的活动,在当天北上广深和苏州的人,可以直接通过滴滴顺风车呼叫进行相亲。

想到这,再看看今天的新闻,自己有点后怕,也给自己出了个难题,滴滴顺风车社交场景策略的困惑。

做过滴滴顺风车比稿的广告人,

都知道滴滴顺风车营销策略是做社交场景,



滴滴顺风车 Slogan 是“让司机更懂你”,乘客资料对司机公开,可能是怕司机被打劫。司机可以给乘客打标签,与其他司机共享,顺风车本身就是一个社交产品。

不仅是滴滴顺风车在做社交属性,在顺风车行业,包括嘀嗒拼车也是做社交场景。

顺风车行业为什么喜欢做社交的产品属性?

大家都知道QQ、微信有多厉害,所以社交成了互联网产品的硬通货,是流量,社交对于不同的产品,有着不同的意义,顺风车行业做社交有以下优势:

1、拉近司机与乘客距离——提高复购率

2、社交内容沉淀——提高转化率,像淘宝评价系统

3、提升产品体验——让人从陌生到熟悉后会有故事,有得聊,坐车会开心,让你一路体验非凡。

有以上众多好处,

但是!

我在想,当年在做产品定位、策略的人是否考虑过,拼车的社交策略是否存在隐患?

我们常有的思维,广告策略是解决产品商业问题,今天看来,营销策略是否要优先考虑社会责任?


尤其对于像摩拜、ofo、出行、外卖这种具备大众传播的产品,是否更应该考虑社会责任?忽然给自己周末留下了一个难题。

你怎么看待

营销策略是否优先考虑社会责任一问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