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橙之后褚柑来袭,烟王褚时健的品牌精神你学会了几分?

近日,曾经打造了“褚橙”这个成功品牌的褚时健,正式推出了新产品“励志柑”,并与中粮我买网进行了战略合作,褚柑目前已在该电商网站上进行预售。

与此同时,刚刚过完90岁生日不久的褚时健,也在近期宣布将产业传给独子褚一斌,并让长孙女褚楚负责“褚柑”的品牌打造。

褚楚谈及从爷爷身上学到的最宝贵的经验,就是“成功靠品质”,这也是褚橙团队认为“褚橙”能够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从品牌塑造的角度来看,名人效应与多样化的营销手段能为产品带来轰动的效应,但能一而再地吸引消费者的归根到底还是可靠的产品质量,这也是褚时健在多次成功品牌打造过程中给我们上的最重要的一课。

创始人为品牌背书

很多人认为,褚橙的成功是由于褚时健的名气大,他在烟草行业有很高的名声,也积累了大量的人脉。

毫无疑问,这些因素虽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在褚橙的销售过程中的确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褚时健是个有着传奇故事的企业家。他14岁时成为了村里最好的酿酒师,他采用从老师傅那听来的用木炭和炭灰保温的做法,夜里每隔两小时就得起身照看次炉火,凭借这个方法,褚时健的出酒率不仅比别人高出15%-20%,酿出来的酒还特别清凉。

文革时期,他成为了制糖专家,他组织工人进行技术改造,尝试增加滚筒数量,利用真空蒸发等技术节省燃料成本、增加出糖率。在他经营期间,这家制糖厂从每年亏损30万变成每年盈利30万。

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褚时健成功将红塔山打造成中国名牌香烟,成为一代烟王。褚时健在出任红塔山烟厂厂长期间,云南省的财政收入由全国倒数第七,变成全国正数第三,红塔山烟厂给云南省税收的贡献近乎是50%。

而当我们去追踪褚时健成功的原因,会发现褚时健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因为他把认真做到了极致。正如**曾讲过的:“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就最讲认真”。

2002年,已经74岁高龄的褚时健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业——承包荒山种橙子。褚时健没种过橙子,于是他每个月都会去新华书店买关于柑橘种植的新书籍,这些书被画得密密麻麻,做了各种标记,书里提到的种植方法褚时健都会一一进行实践,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改进。

褚时健还亲自和他的学生去农户家里收购鸡粪用作果树的化肥。据他的学生回忆,一个80多岁的老人,把一袋子臭烘烘的鸡粪倒在地上,用手捻起来,凑近去看去闻,还和卖鸡粪的讨价还价,这完全让他震惊了。

褚橙的管理团队人员也表示,在褚时健那里,“今天下雨了吗?”的标准答案不是“下了”或“没下”,而是“下了,时间是从几点到几点,下了多少毫米”。

对此,褚时健说:“我确实是一个‘认真’的人,在关键问题上认真,小问题要能放得过去。”

褚橙成功的背后,确实有一个有着特殊背景和极高名声的老人,但更重要的是这个老人在一块土地上经过十来年的认真、努力和不断投入,打造出了一个如此独特的团队和品牌。

 

独特故事引爆网络营销

褚橙的热销是互联网营销话题的一大热点。但褚橙一开始并非直接利用互联网进行造势,它还尝试了许多其他的营销方法。

褚橙在头几年的销量并不理想,由于产量低,果子品质与市场知名度也不够高,还出现过400吨橙子积压在仓库卖不出去,最后悉数倒掉的情况。

无奈之下,褚橙管理团队利用褚时健在烟草行业的名气,开始走烟草行业集团销售路线,请烟草单位和相关部门进行褚橙的订购,此外,管理团队还去杭州、上海等地的瓜果博览会进行展览。可惜的是,这些方法的效果都不太理想。

2008年,褚时健的外孙女任书逸和丈夫李亚鑫从加拿大留学归来,开始接手褚橙的营销工作。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用像卖啤酒可乐的方法那样卖橙子。他们跟零售水果店承诺,他们负责把水果一箱一箱地直接送到水果店,如果卖不出去,他们负责收走。

这样的铺货方式让褚橙对自己的销售终端能够加以选择,而做高端品牌是褚时健一直以来的想法,因此他们也比较倾向于选择较高端的水果店销售褚橙。

但是,这种直销方式也并没有使得褚橙利润上涨,相反,经销商赚得比他们还要多得多。特别是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大城市,与仍用传统渠道销售的竞争对手相比,褚橙每公斤的利润其实是很低的。

因此,他们决定在北京完全采用网销的模式,在这个节骨眼上,被喻为“褚橙操盘手”的本来生活网为褚橙做了一次出色的营销活动,让褚橙真正走进了大众视野,也成就了这家刚创业不久的电商网站。

本来生活网是一群媒体人在生鲜电商领域的一次创业尝试,但仅上线两个月,“100多人的公司,每天只有9单”,公司将很快面临山穷水尽的窘境,也拿不出钱来继续做推广。

就在时任市场总监胡海卿焦头烂额之时,本来生活的买手把褚时健的橙子作为“选题”以邮件的形式提报给了北京总部,同时还附上了三联周刊在2012年3月份刊登的《褚时健种橙记》。做财经人物报道出身的胡海卿嗅觉灵敏,他当然知道褚时健这个名字背后的分量,他当场就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做的点”。

胡海卿马不停蹄地撰写了市场推广计划,并约同设计师一起加班做出了宣传海报,并在海报上面打出那句后来家喻户晓的广告语——“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橙)”。

事实上,胡海卿并没有吃过褚橙,但他了解褚时健的人生经历,因此他避开了对橙子品质的宣传,而把褚时健的传奇故事和“企业家精神”作为营销重点。

为了配合这次营销活动,胡海卿还联系上了褚时健,并安排了《经济观察报》、《新京报》和《中国企业家》的记者进行采访,为本来生活网销售褚橙造势,顺便检验一下褚橙的品质。

之后《经济观察报》在其网站和微博上,率先发表了题为《褚橙进京》的文章,文章发出后万科创始人王石转发了该条微博,短短一个上午该文章的总转发量就超过上万条。

而褚橙在本来生活网首发的前5分钟就售出了800余箱,20吨橙子在三天半的时间里全部售罄,“褚橙”在北京一炮而红。随后,《褚橙成为“励志橙”》、《褚时建倾橙北京》这两篇报道的出现,一口气将褚橙推上了巅峰,褚橙的销售网络在全中国陆续铺开。

如今,褚橙品牌估值高达50亿,而因褚橙起死回生的本来生活网更是大获全胜,成为中国第一个上市的农鲜电商,创造了中国电商史上的一个奇迹。

 

没有好的产品 就没有好的营销

然而,在复盘那次著名的营销活动时胡海卿却平静地说:“没有好的产品,就没有好的营销。”

褚橙首次发售就能在3天时间内售罄,是因为在第三天首日订货的用户已经品尝了褚橙,因为好吃所以消费者再次购买,才又一次产生了新的订单高峰。而正是因为好吃,又形成了口碑传播,一夜之间全国都认识了褚橙这个品牌。

决定褚橙最终能够成功的,恰恰是营销背后产品品质的保障。因此,如果单纯地把褚橙称为一颗“互联网橙子”,也就埋没了褚时健为培育出优良的橙子而付出的艰辛。

褚时健2003年就在果园里创建了实验室,研究出一种最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的有机肥,每年投资60万治理柑橘树的天敌黄龙病,在水利方面投资1000余万元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褚橙现今的2400多亩挂果土地,被划分成了四个作业区,由四个作业区长分别管理。褚时健首创出一种每月每户先借发工资2000元,到年底收果时,按产量吨位结算的果农管理模式,并规划出了详细的指标与惩罚措施,这套管理方法保证了褚橙的工厂化运作。

褚时健还对销售团队提出指导销售的原则:“只有让卖你东西的人赚钱,你的东西才能好卖”,被褚橙认定的零售商,要分为不同等级,对不同级别的经销商,褚橙确定不同的进货总量。人们一直说的“终端为王”,在褚橙这里,是“渠道为王”。

褚橙的品质保障,来源于褚时健实施的数字化分析、可量化指标和标准化操作。

《褚橙你也学不会》的作者黄铁鹰在书中提到,他并不认为褚橙只是互联网炒作起来的。他说:“在本来生活网卖了1500吨褚橙的2013年,褚橙在传统水果销售渠道卖掉了8500吨。事实是:互联网卖了个小头,弄了个大声音;传统渠道卖了个大头,弄了个小声音。”

黄铁鹰还表示,“日本的马桶盖没做广告吧?为什么中国人坐着飞机去日本抢购马桶盖?互联网解决不了土壤问题,解决不了食品安全质量问题,解决不了马桶盖的品质问题,我们现在最挠头的很多问题根本不是互联网带来的。”

褚橙案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想走捷径,都想点石成金,但如果不像褚时健那样充满耐心和毅力去打磨一个优质的产品,褚橙的成功也就没法复制。这也在时刻提醒每一个营销人,产品即媒介,好的产品自己会传播,好的产品就是品牌的最大IP。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