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雅雯:场景思维如何运用到产品运营中 (文字完整版)

    大家好,我是8264-在外市场总监宋雅雯。

    是这样,今天的分享呢是一个比较偏向于思维方式的分享,不算是一个非常实操性的。我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思维方式或者做事方式有一些帮助吧,今天的分享也比较适合刚刚进入职场是1-2年、1-3年的人群。好,下面来进行今天的分享,来说一下我们今天的整体结构。



  1. 第一部分场景这个词在15年是它最火的时候,从14年开始到16年大家反复在听到“场景革命”这个词,也有非常多的大咖在讲这个词。这个会作为今天的第一部分跟大家分享。
  2. 然后第二部分,工作效率提升如何运用的场景思维。这个也是我非常想跟大家讲的一部分内容,并不是说只在我们实际的应用推广中会用到这样的工作方式,而更多的是在你非常多工作的时候会用到的这样的一种思考的方式。
  3. 第三部分是比较贴近于实操方向的,产品应用推广中的场景思维。
  4. 第四部分是结合我现在当下工作的,8264-在外的一些场景思维的应用经验。

 

先说一下大牛们所说的场景革命。


 


跟大家分享几句我比较有收获的,就是“谁拥有了场景谁就拥有了流量,具备了真实入口的能力”。其实我想大家都能够感受到从线上所谓的“流量”,真的线上流量的角度来说,真的很难有所突破了,基本上被几个大的巨头垄断了;我想今天听这次分享的很多小伙伴都是在一些初创型的公司,然后不一定有线上大流量购买的能力;所以真的到线下的实际场景中,我们如何能够把握这些流量,去拥有这些真实的入口,我觉得就是大家非常需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所有的新场景也都是来自于新的消费精神的崛起,举个最简单的最临近的例子啊,APPLEPAY,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用过,有用过的人吗?回应我一下好吗,有没有已经使用过applepay的。嗯,我自己也使用了,但我不是在一个终端机器(上使用),我只是非常迅速的,没有打开支付宝也没有打开微信,直接(用)手机app它绑定的applepay,直接这样支付的。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更多元化的支付场景;一个是我可以直接在线下贴近一个pos机我就可以支付出去,这是一种(即扫码支付);另外一种可能是,我不用再打开我的应用市场,我可以直接用我的手机当做是一个消费的终端进行消费就可以了。

 

然后我还想分享的是,我也很有收获的这句,就是“当我们在谈论场景的时候,我们经常在谈论社群”。因为8264是一个户外社区,针对于垂直人群的专业性网站,所以我们的感受会非常明显;我们经常会说我们推广的人群我们所要的人群一定是要在场景中的,比如说要在一些攀岩的场地、要在一些高峰的下面、真的是在拉萨的那些人才是我们的用户。相反,今天所有听课的伙伴们,你们并不一定是户外的人群。所以我想说的是当我们在谈论场景的时候我们讨论的是社群。就像是鸟哥(笔记)一样,今天来听这些分享的人可能都是对app运营推广非常熟悉的人,但是可能对于其他类型的产品并一定合适。所以每一个社群对每个产品都是不一样的。还有一点,非常明显的感受现在各个大佬们都开始去做内容,想去往社群的方向去传播去推广。大家有没有关注到在淘宝app上出了一个叫“淘宝头条”的栏目,横在这个app的大概三分之一的位置,是一个通栏的位置。你会发现“诶?他怎么也开始做内容了?他怎么也开始做社区人群了?”。我们之后会跟天猫有一个紧密的合作,也是针对我们户外的一些达人、KOL,跟天猫有这样的一种紧密的社群的合作。所以大家越来越多的在讨论人群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然后根据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经常在什么地方活动来找到和他们交流推广的场景。

 

第二部分,工作效率提升运用的场景思维。两个关键词,情景再现和包容多元。


 


这是两个邮件的截图,屏幕的左侧会很长的一段话,屏幕的右侧是我标出来的一个小标题。我要求我的手下和跟我一起工作过的伙伴最好能够让我一秒钟读懂你的邮件是什么,不要让我读很长,我读了半天还没搞懂你想跟我表述的是什么(很不好)。


如果能够很简单的告诉我,几个关键词,比如发布稿件、发布反馈、颁奖邀请,这样我就能很清晰的知道你们现在是有一个评选的颁奖活动,我是在跟媒体交流,媒体能够知道这个稿件我需要发布,需要给到链接反馈,需要有一个颁奖邀请。所以我觉得一秒钟读懂邮件是一个大家要必备和学习的技能。如果你刚刚进入职场的话,你先从这技能做起;并不是说邮件写的非常冗长或者详细就叫做好的邮件,而是你真的很清晰明白简洁的表达出你的意思(才是好的邮件)。如果你能够用五个字写明白这个东西的话,你就不要用十个字来写,这样会大大降低阅读人使用的时间,也会提高很多工作的效率。

看下一个例子。


 

我想大家肯定跟设计师有非常多的交集。因为我所在的部门是市场部,市场部是跟运营部有很多交集的部分,所以有很多重合的工作是要跟设计师沟通的。在这个沟通过程中,我自己是很有感触的。一个好的设计师、一个懂你的设计师是需要培养的,需要有很长时间的默契去磨合。慢慢的你会知道,你跟他的一个交流他明白了,然后能够以非常低的成本让他能懂你的意思,达成很好的默契。比如说你跟他没有沟通好的话,可能改五稿都不一定是你喜欢的、想要的。如果从开始的时候你就表述的很清楚,他可能只需要改两稿就是你想要的了。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新人的话,你不要惦记着(能有)一稿过的设计,那个东西可能是你没有特别认真或者负责任(才一稿过了)。真的好的设计一定是要多多的跟用户的感觉去靠拢。我想说的例子就是如何能让设计师很爽的作图。我先举几个例子,这是我们的几个贴纸(视频中展示贴纸),“好好学习,天天在外”,在外是我们app的名字。我觉得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策划的基础,要有文案的基础,然后去跟设计沟通的时候要把他需要做哪些事情表述明白。像我们这个之前(在跟设计沟通的时候)跟他说过有几个部分曾经我们用过的素材,我在跟他邮件沟通的时候需要告诉他这些你只要排进去就好了,不需要你再重新设计。


我不想让他一上来就感觉有十五个图要他每个都画每个都设计,我不想让他有这样的感受。我是让他知道哪个是文字体现即可了,哪个是以前的logo用到即可了,而不是把一个单纯的文案丢给他就让他去做。最好是要告诉他哪个是需要你来设计的、哪个是加个logo就可以了、哪个是用以前的素材就可以了,所以你要让设计师知道我能够用比较低的成本去完成你的任务。还有另外一点就是,我这么多年跟设计师沟通的过程中,我感觉越是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越可能进入一个设计的疲态期,他们也需要更多的灵感,更多的想法创意;所以在这个时候你要更多的去激发他们或者点燃他们的一些创作灵感,包括让他们设计出自己喜欢的自己想要的一些东西。这个我觉得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很多设计师都是学艺术出身的,非常多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由于自己的公司,由于自己产品的属性,并不一定能做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这些都是可以慢慢引导的。如果这个设计师自己喜欢自己设计的东西,那才是一个好的作品;如果他自己都不喜欢的话,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好下一个例子。我现在所说的都是感同身受(的例子)。下一个就是那些别人打动我的细节。这是两张图两个例子。



一个是有一天我跟我的同事在中午闲聊的时候说你回头推荐我几个电影吧,还挺想看的,最近没什么喜欢的电影能看。后来下午的时候他就给我发来一个list,我一看,都是配上了链接、排名顺序和年份的;我就觉得每一个我都能点到这个电影里的细节。他不是说随便给我三个让我去看,而是他在非常认真的在做这件事情。然后我瞬间就觉得“我只是随口一说”,这是有超出我的预期很多。这个我觉得也非常重要,假设我是一个用户的话,给我这样一个产品的话我会觉得很感动;因为我本来的期许是你丢给我几个名字就ok啦,随便说几个就可以啦;但是如果说是我说的这么一个简单的诉求,随便闲聊,你丢过来一个我觉得非常靠谱儿的非常认真的这么一个推荐的集合的话,我会觉得真的很棒。我也非常愿意把他推荐出去,推荐给更多的朋友。Ok,这个电影我也觉得非常不错,基本上都看过了,顺便推荐给大家。

 

再来看右边。这朋友你们可能知道,就是现在Airbnb的中国区产品负责人,余鹏。我跟他沟通的时候我说我要去长沙,你给我推荐一些好吃的好玩的吧,也是随口一句;他自己本身是一个产品经理,然后再晚些的时候丢过来一个pdf,然后他就区分了吃和玩两个部分,然后相应的每个部分都有推荐以及大众点评的链接。因为pdf是可以直接点击链接的,所以我每一个链接都直接点击到大众点评里面,看到相应的这个产品的地址和推荐还有菜品环境等等。我就觉得又有超出我的预期。我想说的是他们两个人最打动我的点都是有考虑我的使用感受和使用场景,当我需要这样的东西的时候,我看到这样的产品,我会非常需要它的实用性。它是用了一个最小的时间成本给我做了一个类似于是产品一样的东西,我可以直接点到这个链接里面,直接筛选我想要的信息和内容。我觉得就是非常棒。我想说的是他们为人处事的一种方式,我觉得都很打动我,这两个细节都很打动我。所以我也建议大家,如果将来有人随口跟你说一个求帮助或求推荐之类的,你很用心的做完之后可能会很有这种好感度的提升。包括在对我们的用户的时候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的用户的需求是我想要今天的ppt,比如大家想要我今天分享的这个ppt,不止这样喔,还能顺便把这两个有链接的文档分享给你们,你们应该会觉得很棒。

 


我刚刚说的那几个点都是想说一件事情,让别人做决定或者行动的成本降到最低。这是通用于所有你的工作伙伴以及你的用户的。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吗?为别人节省时间的技巧就是把话说全了,我不只说半句,后面半句我依然把你想要的东西说了。我可能就是在邮件里面多了一个微信、多了一个介绍或者多加一个截屏,看似是一个非常小的事情,但是你会给对方留下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印象。不只是对向你的工作伙伴,也同样是对向你的用户。就比如说发邮件少发附件,多发截图;我自己每天都收到很多邮件,如果每一个都有附件让我下载的话,除非是合同这种就会必须要下载;但是其他的,能用截图解决的话,会非常节省我的时间。所以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你们刚刚进入职场(的情况)。就是让看的人,无论是用户还是工作伙伴,都能用最小的时间成本行动成本来获得他想要的信息和服务。

 


下一个是第二个关键词,包容多元。这句话我想分享“当你停止创造,你的才能就不再重要,剩下的只有品味。品味会排斥其他人,让你变得更狭隘。所以,要创造”。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这个人啊,Why The Lucky Stiff,他是一个工程师,然后很牛的。然后我附了一个豆瓣的链接,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索一下这个人是谁。我想说的是,现在大家都是知道分子,每个人都会侃侃而谈,包括我现在;我在用我的一些观点分享给大家,来去说明这个是我喜欢的或者我不喜欢的,我认为好的或者我认为不好的。但是这些我觉得都是有一些偏颇的,明白我的意思吗?当我只有这种鉴别能力的时候,我可能会停止创造,我不停的在去评断一些事情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去有非常多的创造。所以我觉得包容多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再说一下我在讲哪一个部分啊。我现在讲第二部分,如何在工作当中运营场景思维,然后讲到第二个关键词,包容多元;我在分享第一个小例子,是我喜欢的一句话。再来推荐这部电影,《模仿游戏》,大家有看过吗?是讲图灵的,计算机之父,图灵。“对所有与自己观念不同或不讨自己喜欢的人都保持充分的尊重,因为天才和疯子都不花时间去讨好别人喜欢,我们才是凡夫俗子。”我的标准就是如果对方很厉害很棒很牛的话,我愿意包容他所有的问题所有可能在我们看来不配合的点。比如说我之前结识过一个非常牛的程序大咖,他呢,很大的一个特点是不喜欢social,不喜欢图表汇报总结啊等等等等;ok,没关系,只要你牛你厉害做事的时候很棒的,我都能够理解你当下的一些处境,你可能脑容量里面需要更多的空间去储存那些很多的程序很多的代码,不喜欢别的那些,没关系我保持尊重就ok了。对啊,跟程序沟通的时候是有一些困难,但是要理解他们在另外一片代码的世界里面拥有他们自己的天地。而且我觉得,我认识非常多真的是写代码的人,有很厉害的兴趣和爱好;他们不只是一个码农、程序猿,天天坐在那儿加班等等,他们也会有自己的世界也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觉得更多的是我们需要有很好的包容的心理。


 

亚当斯科技三定律,大家感受一下“任何在我出生时已有的科技只是稀松平常世界本来知识的一部分”。在你们刚刚出生到十五六岁左右的时候,所有比如说像电视、像那会儿刚有的摩托罗拉手机、vcd之类的,我们好像是认为那些东西都理所应当的放在那个世界里面。然后任何在我们15岁到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比如说手机比如说平板电脑还有现在的智能硬件或者是智能手表等等,我们可能都觉得哇塞这个好棒这个好厉害这个是能改变世界的东西。



但是哦,等到我们30岁或35岁之后诞生的科研好像似乎变成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这句话有点深奥啊,大家尽量能够去理解一下,我想说的就是,我们即使到了一个阶段到了一定年龄之后也依然要保持对科技的感受的敏锐度。以及你知道现在对于智能手机来说,现在的这种科技发展的感受,我们的使用感受其实就是刚有电视的时候他们那一代年轻人的感受,刚有VCD的时候,他们那一代的感受就是我们现在的感受,所以这句话,大家能够理解一下,网上也还有其他的版本,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去找一下。亚当斯科技三定律哈,大家可以记一下。

包容多元继续说,应该有非常多的90后啊,我自己不是90后,我身边有很多90后的朋友,我有跟他们聊过,刚开始的时候我是真的不知道鹿晗是谁,哇塞,我就觉得他们怎么都这么疯狂,我觉得我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呀,我就去了解了一下他们是谁?后来我经过多方的对比和研究我知道了,他们原来是一个组合里面的两个小年轻的这种男偶像,还不错,确实蛮帅的,但是可能不是我喜欢的这个菜哈,我想说的是,要真的去拥抱90后,甚至95后。看这个截图标红的区域,我截的是范冰冰的微博哈,两条微博,自拍和阿迪达斯的广告,基本上转发都是30005000,然后点赞,基本上是30万到50万左右吧,大概是这样一个数据哈,下一页,看一下,这个是吴亦凡的两条微博,都算是小广告吧,一个是阿迪达斯,一个是美宝莲的,连广告,转发都平均在10万到20万,基本上连点赞是60万到70万,我连续翻了他们很多页条这样的微博,哇塞,我觉得太厉害了,他们相当于范冰冰这种国际巨星的微博转发数的将近45倍,不对,是450倍。

    

当我看到这个信息之后我第一反应是,一定要了解90后或者说是95,明白我的意思吗,就是可能你不一定去真的是跟他们成为朋友,但是你要知道他们喜欢什么,就跟我们小的时候喜欢什么一样,比如说,我记得,那时候比较火的那个什么,古惑仔,HOT,这样是不是暴露年龄了啊,哈哈。就是这个意思吧,那个时候,我们的忠诚,我们的热衷都会成为,接下来,在这个行业里面的算是传播能力和消费能力的一群人,所以现在不要说90后不好,或者95后不好,太奶油什么的,保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我依然觉得他们都很棒,吴亦凡,鹿晗包括刚出道的TFboys,我觉得都很棒,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对于我们做运营推广的人来说,这些我们都要吸收到,我们都要了解到,尤其是你的用户本身就是这个年龄段的话,一定一定要了解他们,不是这样的一群的话,也要想到有一天,他们也会成为你的(目标)人群,因为我们大家都会长大的。就像我们这个户外旅行的这个品牌一样,你们(90后)不一定是我们的目标人群,但是过个3/5年,国内自由行都玩的差不多了,当你们想要玩一些更不一样的,你真的是想穿越一个沙漠,真的是想潜一次水,类似于这些的时候,就需要有更深度的体验,就需要有我们这样的一个服务。

 


(到第三部分)

产品运营推广中的场景思维,这个是比较结合实际工作的,如果刚才你们有一些听不懂的地方,这一部分可能能听懂一些吧。说两个部分,线下推广的场景,和线上曝光式的场景。线下场景,我觉得有两个大体的分类,一个是使用场景,比如说我在机场,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啊,航班管家,对吧,航班管家,飞机出行或者是一些旅游类的APP是我最需要的场景,所以要想到,在机场候机的人群,一定是你的最忠诚的人群,所以早期携程在机场有非常大量的推广,他们是直接给机场的(候机的)人推一些卡,推一些优惠的产品,(让他们)成为自己的用。

 

第二个分类是人群的活跃地。

大家都应该看到最近的拉钩猎聘,还有Boss直聘三家,反正我是一直在看的,他们在各个地铁站进行广告大PK,其实大家一直都在想,如何找到人群活跃地。地铁沿线的这几个重点的站基本都是互联网的、工作需求爆发集中的地段,所以人群活跃地也是非常重要的,并不一定是在那个场景里面使用,不像是在机场,我在机场的时候可能就是要用这个产品,但是我在地铁上时,我不一定要用,只是我在集中活动出没的一个场所。就是使用场景和人群活跃的地方

我想很多人都在问这个问题,就是如何降低场景推广的成本,如果大规模地做地推的话,就是是否有足够的资金、人员的支持,这个在第四部分我们会有些经验分享给大家。

再是说下线上曝光式的场景,前面讲的都是一些概念性、思维性的东西,然后提炼了一下:

第一个原则:相信文字的力量。任何一个好的推广的东西,一定是文字最打动人的。

第二个原则:结合时间和空间,认真对待每一次的相遇,后面会有例子阐述。

第三个原则:对于每一个素材,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展现在你的用户面前时他们的感受和下一步的行为,你都要有所判断。即是一个素材,放在你的用户面前,他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产生,你都要清楚知道。如果你放上一个素材就结束了你的工作的话,这是不好的。如果你现在在做微信推广、其他渠道的推广,你做完这个工作,如果不能有一个很好的预期,你不知道到底能有多少的转发、阅读,这都是有问题的。这可能还需要你去不断调整磨合、不断积累经验。前两天看到看到一个文章,如何判断10w转发阅读的文章。这样的文章都有一个通性,而且在做这些账号的团队人员,他们基本上都在猜、在赌到底能够获得多少阅读量,所以我们也要有个一个概念。

下面来说一些小例子,李叫兽的文章,案例一:美丽说HiGo的一个对比的文案。



 将纯广告信息加入更多场景感。用数字化去具象。


 

 

案例2 :给用户具体可感的量身推介。每个女生都希望有腿长的效果,很明显右边的文案更能打动女性用户。

在你给用户传达广告内容或信息的时候,无论是app下载的引流的链接,或是图片、素材,都要有打动用户的点。

 

右边是纯广告信息,如果融入更多的场景感,更多表现出、描述出这个画面,就会变成左图的文案。“仅次于床上的睡眠体验”让人联想到很舒服的体验。



同理,这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商品上。

  

还有一个在我读大学时候讲过的例子:王品台塑牛排 广告语:只款待心中最重要的人。

投放区域一般是大的灯箱广告,DM和杂志。

左图文案是: 合资企业高管 ,15年行业经验,年薪20万,MBA ,环内有房,这是他儿子100个标签中的5个。而他(图中老先生)只有一个标签:父亲



文案的力量让我可以想象:有个儿子,各方面很优秀,愿意带着这样一位苍老的父亲去吃牛扒,这样一个场景。

 

右图文案:真难搞、喜怒无常、没谱、挑剔到死、不可理喻。以上是你对客户的100个常见抱怨中的5个。你改为你的成长说声:谢谢

相信广告同行等相关行业的小伙伴都能感同身受,但是只有这些严格挑剔的要求,促进我们今天的成长。

右侧图就是想描述企业的领导和下属、客户和乙方这样的关系。

 

这两个例子就是给客户描述一个场景,而且你要想到用户看到这些展示的内心感受,注重每一句文案。

 

回到之前讲的第二个原则,这是聚划算、天猫两个团队做的活动,结合当下场景正逢春节,“恭贺新禧”一下子就抓住用户需求,而“一元包邮”则是在全年都可以有的活动。即使再这么小的地方展现出来的文案,也要准确的抓住用户的点。


 

接下来分享一下我们团队做过的活动经验:


 

案例一:别人都会问我们怎么做到的,其实我们每个项目都只有23个人负责,因为我们本身是社区论坛,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实际的用户来成为我们的粉丝,帮助我们做这些事情。对于用户来说,增强了参与感。

很多人说地推这事情太难了,要怎么做?我们没有那么多钱也没有那么多人。其实你的用户就是你的资源,你要把你每一个用户变成你的铁杆粉丝,他们会支持你做很多事情。我们本是是个论坛,在很多地方版块设立版主,这些版主在当地有些志愿者、景区等政治的资源。这些人群慢慢得都会转变成我们实际的粉丝。

 

案例二:滑雪比赛是我们做的比较出名的活动,在这个活动里获奖的选手,在全国业余比赛都是顶尖的,可以与滑雪协会这样的组织相媲美。

在这里我只是想说,无论是露营大会还是滑雪公开赛,我们都是利用户外这些个场景,去扩大我们的影响力。

案例三:丽江、拉萨的街道。我们说过不会再投北京、上海这些地铁线的广告了,你们可能看不到我们8264在外的广告,因为我们的广告都在真正的目的地。因为只有那样一群人,即在实际户外旅行的人群才是我们的目标人群。所以我们并不在意有几千万人群,而是考虑更为精准的人群。

案例四:户外产品淘宝包装随赠。我们之前做过送一些和我们品牌相关的小礼品,这是一个讨巧的方法,在执行方面也很容易实现。比如你在做一款母婴相关的app,你可以找淘宝上最知名的店铺,去送一些小东西附赠在他们的包里面,这些都可以去谈的。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不做用户利益,只做用户价值。在我们做的这些营销活动中,很少说去纯给钱跟用户说你下载我就给你钱10块钱,可以说我们曾试过,但这样对我们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我们现在做一些比赛,搞一个露营这样的活动,实际地给用户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只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不会被其他动摇的,就算其他商家拿20元,用户也不会跑。


 


下图是我们搞活动的照片,推广也是在这些地方。


 

以下是我的微信截图,有几个关于场景感受的小例子。



  1. 第一个就是用户与实体店家、外卖平台三者的矛盾,我想说就是遇到这种问题需要向打车软件学习,双向机制进行约束,提高素质。
  2. 第二个就是H5不要放音乐!很多做的很好的H5都没有音乐,就像我打开这个H5软件的时候不是在一个纯私人的环境里,可能在办公室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第一行为就是关掉软件。
  3. 第三个就是去吃包子,排队很长但是已走的食客餐桌上还有很多未食用的包子,如果有个像旋转寿司那样的场景,包子既不会被浪费,也节约了客人等待时间。

 

最后问答环节:

1、我想问旅游类产品比较适合哪些推广场景?

答:因为我们就是个旅游类产品,所以我们的推广必须在场景中,就是目的地进行推广。比如是攀岩的点、滑雪的点、潜水的点、钓鱼场、山峰的脚下等,我们都会把广告立在那里,但是不会投北京的地铁沿线。这里还要说明一下,户外和旅游的人群是不一样的,比如途牛会投北上广等一、二线城市的电梯间的广告,我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户外旅行的人是更为细分的人群,能接受户外旅行体验的并没有那么多。

   2、在产品运营初期,需要把基本的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做起来吗,前期做这个好像效果不大,还浪费人力财力这些成本。什么阶段开始推广比较好?

答:这要看你是什么产品了,如果你需要找到很多媒介推广渠道和入口的话,做起来是没问题的。如果你的目标是卖产品就好了,如果你是个旅游产品只要把这些卖出去就好了,就不一定非要把这些做得好。新媒体方面我们当初是买的账号,但是现在可能没有了,如果能买的话是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如果人群又是你需要的人群,那就非常棒。

   3、像去哪儿网这种比较大的产品在做运营的时候和一个小产品或者新产品推广有什么区别,两者的侧重点是什么呢?

答:不是个量级。人群是不一样的就不要这样去对比。去哪儿营销占比特别高,每个月都有个百分比的侧重,然后就是广告投放和流量的投放里。如果你是一个新的产品,看你小到一个什么规模,如果是1020万的量,还是一个百万级用户的一个产品还是有不同的,主要还是看自己的目标人群。

  4、非核心粉丝如何唤醒?

答:多多的去提醒,给予他荣誉感个参与感。我们一直都是在做社区,有个板块叫“女王驾到”,就是我们鼓励社区美女晒自己的户外照,这样就吸引了男用户,大家都懂的。有些不是我们社区的人,我们也邀请她来参加,这就带动了他们的荣誉感和参与感。

  5、线下推广涉及到一个活动运营这样的概念,对于一个初创公司怎么去衡量活动与价值呢,因为初创公司人比较少,可能做一场活动多数人都要参与进来,这样一个人力财力成本比较高,效果怎么去衡量?

答:一个线下精品的活动,你能影响的不过200人,但是你只是一个50人的活动,如果能把它做得很精品,传播做得很好,你可能影响的是1000人。初创公司做小而精的活动,但把它包装得很好。


 

(本文内容由小风子、臻臻妹 根据在外市场总监宋雅雯 在鸟哥学院第十三期线上课堂的录音整理而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