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的用户连续滑个半天也不定能匹配到谁,甚至有的时候明明看到有人喜欢自己,却还是滑不到。那得有多焦虑?为了解决match的高效,就可能需要通过Tinder Gold的See who likes you来做最快的匹配筛选。是的,能查看谁喜欢你是TG最核心的卖点。
除了一般的Boost,Tinder还给plus和gold会员提供了高峰期间专用的Super Boost,能足足曝光持续3个小时呢。
)的定价策略以及付费视觉里的工程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均而言,男性付费意愿是女性的2倍左右。毕竟在Tinder的世界里,最差的女性都要比最好的男性受欢迎,女性需要付费的动力也就更少。此外,女性在用约会软件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各种性骚扰从而降低她们的用户体验以至于降低女性的付费意愿。
但在这点上,Tinder的竞品Bumble就做得特别好,Bumble限制了只有女性才能发起最初的交流,如此大大提高了女性用户的使用体验,付费意愿自然就提高了。值得一提的是,Bumble始终是把女性用户放在了第一位,它认为只要服务好了女性用户,女性用户留存高了,男性用户会自然而然蜂拥而至。所以,准确定位Target 群体是Bumble能胖揍Tinder的原因之一。
社交软件除了根据年龄、性别去做定价区分外,还剩下的就是地理位置。我们来看一下相关数据图表:

城市的人比乡下偏远地区的人更愿意在社交软件上付钱,近2倍左右。这并不难理解,城市里的人更喜爱用手机交往因为平时工作节奏太快、工作压力大,更依赖于手机软件去交友,并且他们更追求效率。其次,偏远地区的人们可能因为地方比较小,早就互相认识了,再通过手机交友的意义不大。
读到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3种价格歧视的可选纬度,希望能够帮你们开拓下思路。但是仅凭价格歧视,Tinder还不至于常年登顶。他在IOS上的付费展示可真的是下足了功夫,一方面要迎合IOS订阅相关的展示规则和政策,另一方面又要把付费展示引导去利益最大的订阅项。可以说,Tinder设计的付费界面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工程。
正-IOS价格展示的视觉工程
比起Google Play,IOS的审核要严苛得多,特别是针对付费引导这块。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先来看看Tinder在Google Play上的付费弹窗样式:

Tinder在GP的付费弹窗,全部清一色将套餐的价格折合成每个月的价格来展示,用来轻松对比出价格之间的优惠差异,也确实会额外带来不少的订单,我自己测过能有20%-30%的起伏。不过这样的展示,确实对一部分用户而言,容易造成误解。
相比之下,IOS会严查APP内的所有付费引导,他们对每个购买项的展示方式都有规格要求。比如,每个“年”订阅项的价格必须要有“年”总价的展示,绝对不可以只给出一个折合成单月的月价格。而且这个“年”总价不能比折合单月的价格的地位低(不能比折合价格细,字体不能比折合价小,展示位置在视觉上要靠前)。
由于政策限制,在IOS版本的付费弹窗上会先看到3个订阅购买项以及这3个购买项所对应的总价,然后在12个月和6个月这2个套餐的中间部分会显示一个优惠力度(如,S**E 45%),底部则是套餐折合成单月的价格。如下图所示:

基于不违反IOS订阅政策的前提下,又要同时凸显12个月和6个月这2个购买项的单月折合价,(结合上图所示,38.83/mo和29.00/mo)Tinder做了三件事:
1)选中一个购买项后,蓝**块会顶上去把总价往上顶,如IOS付费弹窗截图,你可以看到¥233元几乎和6 Months挤为了一体,而反观其他两个购买项则没有这样做,价格与购买项名词之间会有些许的空间。如我所言细节决定成败,他们这个做法其实是为了从视觉层面上淡化总价(让总价和6Months看作一个购买项名词),让用户的视觉聚集在蓝色方块里的Save 50%和¥38.83/mo。
2)¥233、¥29.00/mo、¥70.00/mo三个价格同时变成了亮黑色,而¥348和¥70的总价则变灰。这样¥233、¥29.00/mo、¥70.00/mo就会从视觉上形成3个价格的比较。从而凸出1个月70/mo太贵,又凸显12个月的折合月价格¥29.00/mo非常便宜,让用户更倾向于包年。
3)S**E 59%、S**E 45%白字蓝底和CONTINUE的白字蓝底互相呼应,视觉上直接把“省钱”这个动作和“继续购买”的这个动作连贯在了一起,潜意识的暗示就是“CONTINUE\”就是省钱了,大大促进这(12个月、6个月)购买项的冲动购买欲。
Tinder的付费弹窗设计变更过n次,而上述三个视觉要素是完完全全被沉淀下来的。也因此,目前的Tinder付费弹窗样式已经成了IOS订阅服务的Best Practice。那Tinder的付费样式还有没有改动空间呢?那必须是有的!所以我最近也设法在自己的产品上动了刀,跑一跑数据看看。甚至,我并不认为Tinder整个付费营销的流程是最佳的,收入高不代表ARPU或者LTV高因为很有可能是用户量大,但即使ARPU或者LTV很高那也和产品调性息息相关,也不代表产品内的营销做得出色。
多去找找下载排名不高,但是畅销榜排名还不错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内部营销可能更丰富一些。
总结
Tinder的产品营销工程就先聊到这,应该是当前网上最全的拆解了。后续,我可能会把Tinder的对手Bumble好好地拆解一遍,也有可能会把《200个国家差异化运营》继续更新下去。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留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