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几小时爆火,一夜被封,这个企微引流活动做对了什么?

在这个公号里面,我们除了定期分享一些营销的深度干货之外,也会不定期拆解一些经典的营销案例哦。

营销案例千千万,经典裂变占一半。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案例:天鲜配「百万补贴寻找鲜奶品鉴官」。

这是一个基于企微的裂变活动,流程很简单,但是裂变效果好到爆。

火爆到什么程度?上线几个小时就因为流量太大,分享链接被微信给封了。

下面,我们就来深度拆解一下这个案例,看看都有哪些亮点。

本期小常识:心理账户

定义:除了钱包这种实际账户外,在人们的头脑中还存在着一种心理账户,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

举个例子,同样的100元,如果是自己辛苦工作赚来的,我们心理上就会把它划归到“勤劳致富”的账户中,花起来比较肉痛,精打细算;如果是买**中奖得到的,我们心理上就会把它划归到“天上掉馅饼”的账户中,花起来比较随意,大手大脚。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都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因此总是以不同的态度对待等值的钱财,并做出不同的决策行为。

心理账户主要有三种情形:

第一种,将不同时间或者不同方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账户中,认为不能相互填补,比如工作赚的和抽奖中的;

第二种,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做不同的消费倾向,比如觉得工资应该用来换房贷,年终奖应该用来买奢侈品;

第三种,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数量的收入,比如分10次,每次花100块钱很随意,但一次花1000块钱就很肉痛。

所以,知道心理账户的存在,其实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性消费,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

案例亮点解析 

第①步,用户通过点击官方的链接,或者扫描其他人分享的海报二维码,直接进入到活动页面;

       弱化商业属性:「百万补贴」+「魔都福利」这些词汇让用户觉得很有诚意,而不会觉得是打着送福利的幌子在做推销。

明星、名企背书:用明星「汤唯」做海报头图,既显得页面好看,也会让用户觉得这个东西很高大上,物超所值;而右上角「阿里巴巴」和「蒙牛」的企业商标表明这东西绝对信得过,让用户心里有底。 

明确优惠、收益:「原价:21元」+「限时特价:6元」+「每邀请一位好友额外得5元」,这些显眼的话术给了用户确定性,用户不仅能感受到优惠力度,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可以获得多少收益。 

增加购买欲:把「已购用户的昵称」弄成弹幕进行滚动,增加活动的可靠性,也会促发一些潜在用户开始行动。

引导用户参与分销:海报右侧中间位置有个比较醒目的「红包图案」链接,增加了一个更加直观的分销途径,可以提高用户的参与度。

赋予荣誉属性:使用「品鉴官」的标签,让用户在参与的过程中有了仪式感,也感受到了尊重。

   

增加紧迫感:「限时」和「以秒为单位的倒计时」这些话术,给用户营造了一种「优惠快要结束」的紧迫感。

      重复明确收益:「购买须知」中再一次强调和明确了用户所能获得的收益,可以引导用户参与。

增加真实度:中间滚动播放的实时购买总人数,显得活动更加有可信度。

第②步,点击「立即购买」按钮,进入个人信息填写和支付页面;

   操作简洁:用户执行第一步支付操作时,只需要填写「昵称」和「手机号」两个信息,提高了操作的便利性,这样用户进行下一步操作的意愿会更高。

第③步,支付完6元之后,得到自己专属的「鲜奶品鉴官」海报,扫描二维码添加企业微信;       巧妙转化:专属的「鲜奶品鉴官」海报放大了「3.9元」优惠字样,增加了用户扫码添加企微的积极性。  

       
增加信任感:添加企微的页面,有很明显的官方企业认证标识,增加了用户的信任感。

价值清晰呈现:添加成功之后,企微名片上有直达的活动链接,满足了用户赚取收益的本真需求

第④步,企业微信自动触发相关话术,点击小程序链接可以直接购买3瓶蒙牛鲜奶;

        减少客户流失:「免验证通过好友」+「话术自动触发」,可以第一时间给予用户回应,减少了用户的流失,增加了用户的服务满意度。

 最后一步,花3.9元买完东西之后,自动弹出个人专属分销海报。

个性化定制:支付完成后提供了三张风格不同的个人专属海报,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分享,提高用户的分享意愿。

目标清晰:分销海报上面有明确的个人信息和活动优惠信息,也有清晰的扫码参与方式,极大提高了用户分销的成功率。

巧妙导流:通过提醒用户查看实时收益,为公众号引流。

       完美收官:分享完成后,用户可以在个人页面很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分销明细,收益也是明白明白,而「收益排行榜」+「点我赚更多奖金」按钮,也进一步激发了用户分销的意愿。

案例整体流程

通过流程图再回顾一下这次活动,我们会发现,整个过程用户实际支付的9.9元,巧妙地被拆成了两部分。

其中「6元」被划归成了「权益部分」,「3.9元」被划归成了「购买鲜奶的价钱」,给人的感觉就是:「牛奶原价21,自己只花了3.9,太划算了」。

这里其实就利用到了我们一开始提到的心理学知识:「心理账户」。

在活动中,划归为「权益部分」的「6元」只是让你心理上觉得「自己赚了」,但事实上,你买这3瓶鲜奶花得还是「9.9元」,「3.9元」是你心理上的一种错觉或者自我安慰。

当然,没有百试百灵的模式,也没有能够完全复制的案例,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做到「脑里有货,心中不慌」。

-END-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